|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注意:發(fā)布人未在本站注冊,建議優(yōu)先選擇VIP會員 |
去醫(yī)院,通常是敘述病情,醫(yī)生開藥,或者躺平了讓醫(yī)生做手術(shù)。有些人認為,心理咨詢跟去醫(yī)院差不多,自己講講心理困擾,咨詢師提出建議,然后問題解決。但其實不是這樣。心理咨詢就像咨詢師陪來訪者一起去TA的內(nèi)心世界探險,兩個人在黑暗中并肩行走,一起摸索,逐漸把未知變成已知,而不是咨詢師拖著來訪者走。所以,走得快還是慢,有一半由來訪者自己決定。一般來說,成長意愿越強的來訪者,改變越快。在認知行為療法中,積極完成作業(yè)的來訪者,比不完成作業(yè)的來訪者改變快。在心理動力學療法中,雖然不需要完成作業(yè),但遵守設(shè)置、投入地探索自己的來訪者,比不遵守設(shè)置、把咨詢當閑聊的來訪者改變快。
現(xiàn)代人常常抱怨自己活得苦、活得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常常用放大鏡看苦惱,把丁點的郁悶和壞情緒放大來顧影自憐,終難以自拔。
這或許就是你不快樂的根本所在。
心理學家為了研究人們常常憂慮的煩惱問題,做了下面這個很有意思的實驗:
參與實驗者在一個周日的晚上,把自己未來7天內(nèi)所有“憂慮”和“煩惱”都寫
下來,然后投入一個的“煩惱箱”里。
過了3周之后,心理學家才打開了這個“煩惱箱”。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其中九成的“煩惱”并未真正發(fā)生。
由此可見,煩惱多是自己找來的,也就是所謂的“自尋煩惱”!
一個人的快樂程度,并非決定于他擁有的多少,而是取決于他所選擇的看待生活的方式。一個悲觀的人,家纏萬貫也會每日忐忑不安;
一個樂觀的人,雖身無分文卻依然可以享受清風明月。
我們要學會走出放大苦惱的誤區(qū) :
,認識痛苦與挫折的客觀性。遭受挫折其實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什么失戀啦、被炒魷魚啦、受領(lǐng)導批評啦……”如此等等本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試著尋找放大苦惱背后的心理原因,問自己是否太過追求、太看重事物的結(jié)果、太注重他人的評價等。這種過分心態(tài)的存在,常常顯示著你傾向于悲觀地看待自己,拿著放大鏡看自己的缺點。
第三,正視現(xiàn)實的壓力。苦惱的產(chǎn)生,常常由于生活中有著一些我們不愿面對的現(xiàn)實壓力、心理沖突,比如婚姻的矛盾、工作的壓力、人際的沖突等等。我們要學會正視,并及時解決它們。
第四,尋找多途徑的愉快來源,豐富和充實自己的生活。 清晨起床看到好天氣、工作中受到主管的夸獎、下班回來沒有堵車、收到別人的電子賀卡、想起小時候的一件趣事……這些都是我們幸福和快樂的理由!
希望朋友們都能找到自己快樂的源泉,遠離情緒,擁有健康的身心!
值得思考的問題 1. 你從小需要的,而沒有得到滿足的一些心理需求是什么?
2. 你從小常常有的一些負性情緒是什么?
3. 你在哪一方面特別有情感過敏?你的“內(nèi)在誓言”,或你的一個強烈的經(jīng)驗感受,一個影響一生的決定是什么?
八、每一個人要學習為自己的心理情緒與心理按鈕負責 你沒有辦法使風不吹,但你可以調(diào)整風帆,讓你的船到達目的地。
沒有影響力的人,往往是那些不接受別人影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