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注意:發布人未在本站注冊,建議優先選擇VIP會員 |
小麥起源于亞洲西部。西亞和西南亞一帶至今還廣泛分布有一粒小麥、二粒小麥及普通小麥粗山羊草。從小亞細亞到伊朗的中東地區,特別是伊朗西南部、伊拉克西北部和土耳其東南部地區,是栽培一粒小麥和提莫菲維小麥早被馴化之地。以色列西北部、敘利亞西南部和黎巴嫩東南部是二粒小麥的分布中心和栽培二粒小麥的起源地。普通小麥的出現晚于一粒小麥和二粒小麥,一般認為約在8000年前,起源于里海的西南部。
折疊抗旱增產深淺輪耕,以土蓄水。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層,增加透水性,加大蓄水量,并能促進根系下扎和擴大根系吸收范圍,提高水肥利用率。但深耕一定要因地因時制宜,一般在整地早、降水多、墑情足的年份宜深耕,耕深22-25厘米,耕后接著耙實、耬平;耕后少雨干旱,往往會因土壤不實而嚴重失墑。實踐證明,旱地小麥在3-4年時間里,遇足墑深耕一年,以后淺耕2-3年,既能達到深耕改土的目的,又增加了沉土保墑的機會,是旱麥增產的重要措施。
化學防治:在種植的品種不抗病或抗病能力弱的情況下,藥劑防治是重要的防治措施。藥劑防治的重點是長勢好、產量高、發病較重的地區和麥田。常用藥劑:a.酮(粉銹寧),每畝用有效成分8克,在小麥孕穗-抽穗階段噴灑1次,一般可控制此病的為害,并可兼治小麥銹病。在秋苗發病較多的地區,用酮拌種可有效地控制秋苗期的病情,減少越冬菌量,并能兼治各種黑穗病和秋苗期銹病。 拌種的用藥量是種子重量的0.03%(有效成分);b.保豐寧、植保寧、復方粉銹寧等,防治效果也較好,用量用法與酮相同;c.醇(羥銹寧),其施用方法與酮相同,用藥量減少一半;d.硫制劑,如波美0.5~0.8度石硫合劑、膠體硫200倍液、50%硫磺懸浮劑每畝0.5千克,這些藥一般需噴2次以上,每次間隔7天左右,開始噴藥的時間也應提早一些。 [7]
注意事項:在病發生初期用藥防治效果好,若整株葉、莖、穗大部分都發病的情況下,噴藥基本無效果,主要依靠品種本身的抗病性控制病害,但需控制該病的擴散危害。[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