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4.2.3樣點編碼預布設的每一樣點,實行“一點”制度,賦予一個16位的樣點編碼,即縣級行政區(qū)域代碼6位+土地利用類型4位+樣品類別1位+序號5位(00001…)。
編碼-6位為縣級的各地行政區(qū)劃代碼,含前2位的省級編碼。
編碼第7-10位為國土三調土地利用類型編碼,第7-8位為土地利用類型的一級分類編碼,第9-10位為土地利用類型的二級分類編碼。
編碼1位為樣品類別,表層樣為0;剖面樣由上及下,發(fā)生層為1,第二發(fā)生層為2,第三發(fā)生層為3,第四發(fā)生層為4,第五發(fā)生層為5,第六發(fā)生層為6。
編碼2-16位為縣級樣點順序碼,由普查工作平臺生成該順序碼。
僅開展的土壤生物調查,具體由土壤普查辦委托相關單位組織實施,并按照《土壤生物調查技術規(guī)范》執(zhí)行。8.1土壤生物調查任務8.1.1調查對象
(1)土壤動物:包括土壤線蟲、蚯蚓2種典型土壤動物;
(2)土壤微生物:包括主要優(yōu)勢菌株、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典型土壤酶活性與土壤呼吸速率。
8.1.2調查內容
(1)土壤動物種類、數量與分布;
(2)土壤微生物優(yōu)勢種類與分布;
(3)典型土壤酶活性與土壤呼吸速率;
(4)土壤生物的資源收集與保存(樣本、優(yōu)勢菌等)。8.2樣點布設與采樣測試8.2.1樣點布設
在已布設的剖面樣或表層樣點中,選擇出典型土壤的生物調查樣點,并遵循生物氣候分區(qū)控制,農用地主導、兼顧其他用地類型的樣點布設原則。
8.2.2外業(yè)采樣工具準備
除了常用土壤采樣工具外,需準備塑料鑷子、冰袋、小型冷藏箱、以及土壤生物保存溶液等。
8.2.3調查采樣與保存運輸
外業(yè)采集的土壤蚯蚓,保存在土壤生物保存溶液中;采集的土壤鮮樣(測定線蟲與土壤微生物)混合后裝袋。土壤生物樣品外業(yè)采集后,裝入低溫保存箱,盡快低溫運輸至相關土壤生物測試實驗室。
8.2.4測試指標與方法
8.2.4.1 土壤動物:土壤線蟲、蚯蚓的形態(tài)與分子生物學。
8.2.4.2 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土壤優(yōu)勢菌株、細菌與真菌的豐度與多樣、功能微生物的宏組)、土壤生物活性(酶活性、誘導呼吸速率)。
相關生物調查與測試信息及時填報土壤普查工作平臺系統(tǒng)。8.3生物調查的成果匯總8.3.1建立土壤生物調查數據庫
結合傳統(tǒng)分類學方法與分子生物學手段,基于我國典型土壤的動物、微生物與酶活性檢測數據及其相關環(huán)境參數等,建立土壤生物庫。
8.3.2撰寫土壤生物調查報告
整理分析土壤生物調查的數據,撰寫和提交土壤生物調查總結報告、土壤質量和土壤健康的生物學評價報告。
土樣制備保存流轉檢測技術規(guī)范土壤普查辦,組織編寫《土壤樣品制備與檢測技術規(guī)范》,明確樣品制備、分樣、保存、流轉、檢測指標與方法等技術規(guī)范。
各省級土壤普查辦,參照本技術規(guī)范,負責開展區(qū)域內土壤樣品制備、分樣、保存、流轉、檢測等工作。7.2樣品制備與分發(fā)篩選的檢測實驗室(或制樣單位)負責樣品制備工作,省級質控實驗室負責密碼樣添加、樣品轉碼與分發(fā)工作。
樣品制備完成后,省級質量控制實驗室負責添加標準樣品(或參比樣品)、平行樣等,每50個樣品(至少含1個標樣與1個平行樣)一個批次,按照土壤普查工作平臺樣品任務清單,分發(fā)寄往相應的檢測機構或樣本庫。分發(fā)至土壤檢測實驗室的樣品,需進行檢測樣品的二次編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