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烴類抗爆性好壞大致可排成如下順序:
(芳烴)>(異構烷烴)>(環烷烴)>(烷烴)>(正構烷烴)
從油品來看:烴類抗爆性有隨分子量的增大而降低的趨勢。所以同一種
原-油所制的油品,餾份較輕的比餾份較重的抗爆性好。從加工上來看,催
化裂化,重整的比熱裂化或焦化的方法好,而熱裂化焦化又比直餾的產品
好。
胺類
其代表的是N-。據資料介紹,胺類化合物作為抗爆劑的研究在國外七十年代初
已開始,國外商品名稱為MmA,沒有推廣的原因就是因為胺基中N含量問題,在國外有研究
表明,要控制汽車尾氣排放中NOX量,就要控制中胺類化合物不大于17g/L,而在此范
圍內,胺類化合物一般所能提高辛烷值的范圍為1.2~2個單位。所以減少抗爆劑中胺類化合
物的含量,使其在環保范圍內發揮的效能,是該類抗爆劑能否推廣使用的一個難點。
所以,世界各國都在加緊對抗爆劑的研究,無公害抗爆劑是今后發展的方向。
燃料油中的硫主要有兩種存在形式:而不通常能與金屬直接發生反應的硫化物稱為―活性硫,
包括單質硫、和硫醇與金屬直接發生反應的硫化物稱為―非活性硫,包括硫醚、二硫
化物、吩等。對于餾分而言,含硫烴類以硫醇、硫化物和單環吩為主,其主要來源
于催化裂化(簡稱FCC)。因此,要使符合低硫的指標必須對FCC原料進行預
處理或對FCC產品進行后處理。而柴油餾分中的含硫烴類有硫醇、硫化物、吩、苯并
吩和二苯并吩等,其中二苯并吩的4,6位存在時,由于的位阻作用而使脫硫非
常困難,而且隨著石油餾分沸點的升高,含硫化合物的結構也越來越復雜。
料到的效應,主要表現為:
(1)潤滑性能下降,設備的磨損加大。1991年,瑞典在使用硫含量為0.00%的柴油時,發現燃料泵產生的燒
結和磨損甚至比普通柴油的磨損還要嚴重。日本也對不同硫含量的柴油作了臺架試驗,結果也確認了柴油潤
滑性能下降的問題。其主要原因是在脫硫的同時把存在于油品中具有潤滑性能的天然極性化合物也脫除了,
從而導致潤滑性能下降,設備的磨損加大。
(2)柴油安定性變差,油品色相惡化。當柴油的硫含量降到0.05%以下時,過氧化物的增加會加速膠狀物和沉
淀物的生成,影響設備的正常運轉,并導致排氣惡化。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原本存在于柴油中的天然化組分
在脫硫時也被脫除掉了。同時隨著柴油中硫含量的降低,油品的顏色變深,給人以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