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研究釩酸銨對小白鼠肝微粒體中過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影響.采用鈣沉淀法制備小白鼠肝微粒體,用GSH-PX試劑盒測定GSH-PX的活力.結果表明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小劑量組差異不顯著(p0.05),其余試驗組差異均極顯著(P0.01),并且酶活性隨著釩酸銨劑量的增大而降低.證明釩酸銨能降低小白鼠肝微粒體中GSH-PX的活性.
在氯化銨與偏釩酸鈉溶液反應生成偏釩酸銨的沉淀過程中,探討偏釩酸鈉的初始濃度、加銨系數K、溶液pH值及溫度等因素對沉釩率的影響及沉淀動力學。通過X射線衍射和紅外光譜對沉淀產物的微觀結構進行表征。結果表明:以30 g/L V2O5溶液進行實驗,當pH=8左右、以K=2加入氯化銨固體、溫度為50℃時,沉釩率達到99%以上,動力學數據符合二級反應速率方程;產品與偏釩酸銨標準圖譜一致;產品純度(質量分數)為99.3%。
目的制備一種在120~200℃內具有多種熱致變色行為的不可逆示溫涂層,用于快速排查和準確記錄電網設備過熱故障發點。方法首先以碳酸鈷和為原料,用簡單的溶液法在水中制備了兩種鈷基熱致變色材料。再以有機硅WB300樹脂作為成膜物,自制的兩種材料和偏釩酸銨作為變色顏料,高速研磨4~5 h,獲得變色涂料。通過XPS、XRD、FT-IR和SEM等測試手段對變色材料進行結構和微觀形貌表征。于干燥箱加熱觀察涂層在120~200℃內的熱色性,并用色差計和圖像處理軟件對變色點進行數據化處理。結果結合XRD、XPS、FT-IR和TG等一系列表征,證明深綠色的三草酸合鈷酸鉀在130℃變為粉紅色的草酸鈷,玫瑰紅色的磷酸鈷銨在180℃變為深藍色的磷酸氫鈷。涂層附著力達到一級,耐沖擊性為50 cm未出現涂層,硬度為2H,在120~200℃具有5~6個變色點,并建立了色-溫函數模型。結論成功自制兩種鈷基熱致變色材料。通過配色,成功制備了色差明顯的多變色示溫涂層,基本物理性能均滿足常規涂層,涂層加熱至200℃都變為黑色,不再改變。
粗TiCl_(4)除釩尾渣含釩2%~5%,具有較高的回收利用價值。為實現除釩尾渣中釩資源的低成本回收,提出了除釩尾渣直接焙燒—銨鹽浸出—沉釩制備偏釩酸銨的新工藝,并開展了相關條件試驗,重點考察了焙燒溫度、NH_(4)HCO_(3)用量、浸出溫度、浸出時間對提釩效果的影響。結果表明:①除釩尾渣在650℃下焙燒150 min,獲得的焙燒樣中主要物相有金紅石型TiO_(2)、銳鈦型TiO_(2)、Al_(2)O_(3)、V_(2)O_(5)和SiO_(2),釩氧化率達78.12%,可采用銨鹽浸出實現釩的低成本提取。②條件試驗確定焙燒樣適宜的浸出條件為:NH_(4)HCO_(3)用量n(NH_(4)+)/n(V)=2,液固比5 mL/g,浸出溫度80℃,浸出時間30 min。在上述條件下,釩浸出率可達76.65%,浸出液V濃度為5.71 g/L。浸出液經4次循環浸出后,V濃度提高至19.66 g/L。該較高濃度的浸出液直接沉釩,獲得了純度>99%的偏釩酸銨產品,滿足標準一級品(YS/T 1022—2015)的要求,XRD分析進一步證實其具有較高的純度。研究結果可為除釩尾渣中釩資源的短流程回收提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