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條碼的起始及結束的地方,都會放入起始碼及結束碼,用以辨識條碼的起始及結束,不過不同條碼規格的起始及結束碼的圖樣并不完全相同。具體而言,每一種條碼規格都明定了以下七個要素:
1.字元組合
每一種條碼規格所能表示的字元組合,有不同的范圍及數目,有些條碼規格只能表示數字,如UPC碼、EAN碼;有些則能表示大寫英文及數字,甚至能表示出全部ASCII字元表上的128字元,如39碼、128碼。
2.符號種類
依據條碼被解讀時的特性可將條碼規格分成兩大類:
分散式
每一個字元可以獨自地解碼,列印時每個字元與旁邊的字元間,是由字間距分開的,而且每個字元固定是以線條作為結束。然而,并不一定是每一個字間距的寬度大小都必須相同,可以容許某些程序的誤差,只要彼此差距不大即可,如此,對條碼印表機的機械規格要求可以比較寬松。例如39碼與128碼。
連續式
字元之間沒有字間距,每個字元都是線條開始,空白結束。且在每一個字的結尾后,馬上就緊跟下一個字元的起頭。由于無字間距的存在,所以在同樣的空間內,可列印出較多的字元數,但相對地,因為連續式的條碼密度比較高,其對條碼機的列印精密度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例如UPC和EAN碼。
粗細線條的數目
條碼的編碼方式,是藉由許多粗細不一的線條及空白的組合方式來表示不同的字元碼。大多數的條碼規格都是只有粗和細兩種線條,但也有些條碼規格使用到兩種以上不同粗細的線條。
固定或可變長度
指在條碼中包含的資料長度嗾使固定或可變的,有些條碼規格因限于本身結構的關系,只能使用固定長度的資料,如UPC碼、EAN碼。
細線條的寬度
指條碼中細線條及空白的寬度,通常是指某個條碼中所有細的線條及空白的平均值,而且它使用的范圍通常是MIL(千分之一英寸,即0.001inch)。
密度
指在一個固定長度內可表示字元數目,例如條碼規格A的密度高于條碼規格B的密度,則表示當兩者密度值相同時,在同一長度內,條碼A可容納得下較多的字元。
自我檢查
指某個條碼規格是否有自我檢測錯誤的能力,會不會印一個列印上的小缺陷,而可能使得一個字元被誤判成為另一個字元。有【自我檢查】能力的條碼規格,大多沒有硬性規定要使用【檢查碼】,例如39碼。沒有自我檢查能力的條碼規格,在使用上大多有檢查碼的設定,如EAN碼、UPC碼等。接下來就是有關使用條碼生成軟件制作各種條碼類型的對比,如圖所示;

以上就是有關一維碼規格的介紹,想要了解更多不同條碼類型的知識,可以到條碼生成軟件網站查找相應的視頻及文字教程,這里就不再詳細描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