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提出2030年前碳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工業是碳排放的重要領域,約占70%,當前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十四五’時期亟需調整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新能源汽車、風電、光伏、氫能、儲能等產業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3月18日,在由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研究院)主辦的首屆賽迪產業經濟論壇上,賽迪研究院節能與環保研究所所長趙衛東在論壇上發布的《對“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的思考和建議》(下稱報告)指出。
報告預計“十四五”將有大批重化工新項目入駐西部地區,西部地區綠色發展形勢嚴峻;信息化和綠色化協同發展不足,信息通信業自身成為重要耗能行業;綠色技術貿易壁壘為中國工業出口帶來巨大沖擊等也是“十四五”時期需要高度關注的問題。
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不平衡
“十三五”期間,我國工業綠色發展整體水平不斷提升。工業結構不斷優化,綠色發展新動能持續增強。重點行業綠色轉型成效顯著 。重點區域工業綠色發展水平進步明顯。綠色制造體系初步建立。工業綠色發展管理機制不斷完善。
報告指出,2016—2019年,中國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超過15%,相當于節能4.8億噸標準煤,節約能源成本約4000億元,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贏。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計下降18%,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積極貢獻。
但趙衛東表示,“十四五”時期,工業綠色發展仍面臨著復雜的形勢。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為工業綠色低碳發展賦予新使命,帶來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