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微服來到杭州龍井村獅峰山下,胡公廟老和尚陪著乾隆皇帝游山觀景時,忽見幾個村女喜洋洋地正從廟八棵茶樹上采摘新芽,不覺心中一樂,快步走入茶園中,也學著采起茶來。剛采了一會,忽然太監來報:“皇上,太后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一聽太后有病,不覺心里發急,隨即將手中茶芽向袋內一放,日夜兼程返京,回到宮中向太后請安。其實,太后并無大病,只是一時肝火上升,雙眼,胃中不適。忽見皇兒到來,心情好轉,又覺一股清香撲面而至,忙問道:“皇兒從杭州回來,帶來了什么好東西,這樣清香?”乾隆皇帝也覺得奇怪,我匆忙而回,未帶東西,哪來的清香?仔細聞聞,確有一股馥郁清香,而且來自袋中。他隨手一摸,原來是在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采來的一把茶葉,幾天后已經干燥,并發出濃郁的香氣。太后想品嘗一下這種茶葉的味道,將茶泡好奉上,果然清香撲鼻,飲后滿口生津,回味甘醇,神清氣爽。3杯之后,眼腫消散,腸胃舒適。當時太后可樂了,稱杭州龍井茶是靈丹妙藥。乾隆皇帝見太后這么高興,自己也樂得哈哈大笑,忙傳旨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自己親手采摘過茶葉的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每年專門采制,進貢太后。從此,龍井茶的名氣越來越大。十八棵御茶雖經多次換種改植,但這塊“御茶園”卻一直保留至今,而且成為一個旅游景點。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積極扶持西湖龍井茶的發展。茶區人民在政府的關懷下,改舊式柴鍋為電鍋,選育新的西湖龍井茶優良品種,推廣先進栽培采制技術,建立西湖龍井茶分級質量標準,使西湖龍井茶生產走上了科學規范的發展道路。
從西湖龍井茶的歷史演變看,西湖龍井茶之所以能成名并發揚光大,一則是西湖龍井茶品質好,二則離不開西湖龍井茶本身的歷史文化淵源。所以西湖龍井茶不僅僅是茶的價值,也是一種文化藝術的價值,里面蘊藏著較深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淵源。
加工工藝如同一句古話說的:玉不琢不成器。像西湖龍井這種好茶葉,更為必須精益求精,才可以有品位的基本。西湖龍井的制做工藝流程,包含攤晾、青鍋、輝鍋等,重要的步驟都是在炒茶的鍋中開展。傳說中的“龍井茶葉炒茶手法”,有抖、挺、扣、抓、壓、磨、搭、捺、拓、甩等手法。使用時變幻,讓人拍案叫絕,必須極有經驗的老師傅才能夠靈活運用。從徒弟到可以單獨炒茶,至少得經3年青鍋、5年輝鍋。“青鍋時”鍋溫在180到220℃,平常人遇到鍋就燙出水泡,十幾年出來,炒茶老師傅手比平常人都需要不光滑許多。所說“青鍋”,便是結束,將新鮮的茶葉炒成七八成干,而且基本定形。以后要放到陰涼的地方攤晾,讓葉片里的水份遍布勻稱,避免干濕度不均勻。所說“輝鍋”,便是將茶在70~80℃的鍋溫下炒至足干,而且根據抓、磨、壓、推等手法,讓茶脫毫,定形。輝鍋時,對炒茶師傅的技術標準非常高,要根據手法更替開展,僅有時長、熟度、手法都恰如其分,才可以炒出質量不錯的龍井茶,因此即使在杭州市,都是“山間僅有一二家,炒法甚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