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了養殖成本
以往在投料、施藥、捕撈過程中,往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50畝左右的魚塘,在捕撈季,需要雇傭十幾人進行拉網式捕1魚,效率不高且成本巨大。而新型的養殖模式下,投料、施藥均只要一人就可以輕松操作,捕撈時也只需兩名工人即可勝任。且魚藥的使用大大減少,周恩平笑著說:“整個夏天都沒用過魚藥,魚照樣活蹦亂跳。現在我們在推廣時,比例放寬到3%,隨著設備的改進和大池種養水平的提高,比例應該還可以放寬。”
在推廣這項技術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過困難?
周:如果說困難的話現在唯1的難點就是前期的投入,因為目前流水槽的造價和相關設備比較貴,而我們的養殖戶又是一家一戶比較分散,所以有人情愿采用傳統養殖也不愿接受新事物,因為傳統養殖對于他們來說進行起來更容易。對此,我們在全1國鋪了很多試驗點,像2012年早在吳江的平望搞的試驗點,接待人數上千人,從政1府官員到漁民都有,先讓大家來看,百聞不如一見,由此一傳十、十傳百,把養殖理念慢慢轉過來,當然,也需要政1府的支持。近年來,我們創新了生態農業模式,開發了高效的設施和漁業,提高了漁業效率和漁民收入。
點的要求:一是硬件,池塘和水源,二是軟件,就是人,一定要對新事物感興趣,勇于探索。只要養好了,效應也就達到了。
早在20世紀50年代,國外就引入了再循環水產養殖的概念。它于20世紀70年代首1次應用于生產,并于20世紀80年代初由一群學者引入中國。那時,由于支持硬件設施的落后和高昂的電力成本,它無法繼續。進入2000年后,隨著一系列設備的本地化和電力成本的下降,再循環水產養殖業逐漸蓬勃發展。工業需求推動了技術進步,技術進步又刺激了產業升級。中國成功的水產養殖企業不下100家,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天津,山東,廣東和福建。養殖種類也豐富多樣。魚就集中放養在養殖通道中,氣提推水設備安置在通道的進水端,推動水體向通道另一端流動,同時為水體增氧。因此,無論技術成熟度或市場成熟度如何,都應該說這項技術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