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自己提出這個問題,也來和大家一齊交流一下我的看法:
1、新股“滬光股份”和“瑞鵠模具”的這種天地連板的開板模式確實首次見到,2019年底創業板新股“久量股份”和“斯迪克”出現過類似的開板模式,但是當日的“天地板”,有巨大的換手率,中簽者大部分可以賣出,而現在的天地連板模式中簽者很難賣出,天地連板期間換手率很低,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古怪現象呢?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現在直接給予核打擊,肯定是由于買賣雙方發生了什么新變化造成的。
2、我想傷害是這樣發生的:主板的這兩只新股在連續漲停后,達到了開板主力想開板的高度時忽然發現應該來接盤的炒新專業戶們都跑創業板玩20%常規漲跌幅和5天無漲跌幅去了,開板主力無奈地直接把賣單掛跌停板上,這讓見識少的散戶們慌了,中簽散戶也是賣方主力,全掛跌停也賣不出去,恐慌跌加,造成第二天全掛跌停板而形成了天地連板奇觀,一直到有個別“炒新專業大戶”發現跌的足夠多時,突然下手,想來個短平快,但是否會成功,還是反被悶,下星期可見分曉。
3、A股一直以來新股不敗,而且新股利潤豐厚,前有國盾量子盤中1000%的漲幅和康華生物中一簽27萬的利潤,后有創業板康泰醫學盤中3000%的漲幅。這應了一句話,要想使其滅亡必先讓其瘋狂。最近一個月以來主板2只、科創板2只、創業板2只一共六只新股破發,這就為出現奇葩的新股打開漲停方式營造出了市場氛圍。
4、散戶都是打新中簽,一般只會看開板就賣出,但不是開板的主力,是主要的新股賣方之一。而中簽的機構投資者是開板的主力,同時也是新股賣方主力之一。散戶持股分散,對于何時開板很難有一致預期。機構還有網下申購,造成中簽機構新股持有數量多而集中,是何時開板的絕對主力。而游資和短線投機者構成新股買方主力,而且是一直把新股短炒做為主要投資方式的資金。這部分資金與我們普通投資者日常理解的股市交易套路有明顯區別,更類似于坐莊式的集中拉高出貨為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7年的北八道集團通過多個配資平臺籌集數十億資金,利用多達300多個股票賬戶采用頻繁對倒成交、盤中拉抬股價、快速封漲停等異常交易手法,連續炒作多只次新股,涉嫌操縱市場,被證監會罰了55億元抄家式的大罰單。
4、創業板注冊制后帶來了市場交易變化,首先20%的漲跌幅在爆炒創業板后吸引了炒新專業戶們分散資金參加創業板的常規炒作,最高40%的日波動區間可比新股的10%更有操作空間。而科創板和注冊制后的創業板前5天都不設漲跌幅限制但還是T+1,這也為新股炒作專業戶們提供了新的炒新賽道,而主板的10%新股炒作賽道明顯太窄,被炒新專業戶們冷落。
5、最近的新股首日破發是7月27日新三板精選層32只新股首發,當天20只新股首發破發,至今大部分還都在發行價以下,并在流動性危機邊緣,直接導致到現在還沒有新的精選層新股發出來。
6、注冊制后的新股市場化發行必然會帶來新股定價的市場化,當首日破發、高中簽率出現時,投資者打新保本收益會變成一種高風險投資,如何準確判斷上市公司好壞將成為打新必修課,又將迎來一個去散戶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