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廠商要推動工業企業互聯,更需要進一步豐富工具與產品,讓上下游的工業企業有更好的體驗,比如AR應用。在阿里的展臺上,記者看到很多觀眾試戴AR眼鏡,體驗阿里與Rokid聯手為工業行業打造的基于AR眼鏡的巡檢應用、作業指導書、遠程轉接協作系統。通過自研的降噪算法,Rokid Glass2能夠在高達85分貝的工業噪聲環境下準確識別語音指令。
值得一提的是,9月16日,阿里“犀牛”上線,“犀牛”為阿里打造的“新制造”平臺,從業務邏輯上看是將前端消費者訴求直接對接給下游供應鏈,實現C2M個性化制造。外界評論“犀牛”很有可能是阿里從“零售”邁向“零售+制造”的關鍵平臺,將助力大量的中小制造企業。
作為中國早一批探索工業互聯網的企業,他們自2012年就開始向智能制造轉型,努力給自己戴上工業互聯網的“王冠”,從大規模制造轉型大規模定制。目前,COSMOPlat平臺正在向家電、電子、服裝、農業、化工、模具、機械、房車、建陶、能源、教育、食品、大健康、交通、智慧城市這15個垂直行業 不斷地下沉應用。
在供應鏈行業生態方面,雷鋒網向展臺工作人員了解到其主要是針對進出口的企業,或者在進出口的環節,找尋海外的一些資源等,給上平臺的這些企業提供跨境行業的一個整體解決方案。通過傳統的線下操作方式,實現線上的數字化轉型。
作為疫情下的線下工業展會,不少企業對今年的工博會期盼已久。“為了充分展示我們的新品,今年我們還特意擴大了展臺面積。”達明機器人展臺工作人員說。在他身邊,一款企業全球的智能協作機器人正和一名觀眾有模有樣地下著象棋。這家企業來自臺灣,也是目前臺灣協作機器人品牌和生產商。
創紀錄的近500項新產品首展,直觀地體現出中外企業對這場展會的熱情和重視。這也充分證明,疫情之下制造業企業并沒有停擺,仍在積極進行技術。
事實上,今年工博會籌備期間,挑戰就是如何做好防控工作。組織方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制定出一份合規、細致而又符合展會特點的防控方案,光是疾控部門,他們就專程登門6次,一點點摳細節,一條條完善方案,從哪些人需要測核酸,重點活動如何保障,一般場館怎么落實防護等,針對各種情況做足功課。
記者在組織方辦公室看到,圍繞布展、開展、撤展等不同環節,工博會形成了一份厚厚的預案;同時,經過濃縮提煉,預案化為一張簡潔的流程圖,針對體溫超標、出現黃碼紅碼、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場館過大等情況,相應的處置對策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