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分鐘前 家里就可以大量養魚服務至上「智慧農研」[智慧農研668a26d]內容:養殖魚類 跑道養魚的魚類有草魚、鯉魚、鯽魚、鱸魚、黃顙魚等,選擇喜歡流水的魚養殖效果更好,不宜養殖兇猛魚類,如黑魚等,可套養花白鰱等濾食性魚類用于初步凈化水質。投放養殖魚苗規格以50~100g為宜,放養密度可根據槽體內水體面積、魚種、計劃產量等因素來定。 例如:一個長22m、寬5m、深2.5m、面積110㎡的養魚槽可以投放6萬尾鯽魚苗,是普通養殖的50倍,每立方米水體產量超過100kg,是傳統養殖的4~5倍,每個養魚槽年收益10萬元左右。池塘內循環養魚可以大大提高養魚存活率,通常預計存活率在85%~90%。槽外還可以套養對蝦、黃顙魚、匙吻鱘、羅氏沼蝦等。位于“跑道”前方的增氧水泵房推水增氧讓一塘靜水動起來,養殖過程中產生的魚糞和殘存的飼料,順著循環水流進入吸污水道,約80%可以被回收制成有機肥,剩下20%,則由已經建成的魚塘底排污系統收集利用,整個過程零水體外排。
在推廣這項技術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過困難?
周:如果說困難的話現在唯1的難點就是前期的投入,因為目前流水槽的造價和相關設備比較貴,而我們的養殖戶又是一家一戶比較分散,所以有人情愿采用傳統養殖也不愿接受新事物,因為傳統養殖對于他們來說進行起來更容易。對此,我們在全1國鋪了很多試驗點,像2012年早在吳江的平望搞的試驗點,接待人數上千人,從政1府官員到漁民都有,先讓大家來看,百聞不如一見,由此一傳十、十傳百,把養殖理念慢慢轉過來,當然,也需要政1府的支持。據周恩平介紹:“這種養殖模式由美國奧本大學設計,通過美國大豆出口協會引進,學名叫池塘內循環流水養魚,也叫‘跑道養魚’。
點的要求:一是硬件,池塘和水源,二是軟件,就是人,一定要對新事物感興趣,勇于探索。只要養好了,效應也就達到了。
多階段水產養殖生產策略可以降低生產季節池塘廢物積累的風險,因此可以同時養殖兩到三種不同的魚類。我們認識到在將不同批次的魚放入商業規格時,IPRS中連續列入的價值。以這種方式,在一組IPRS系統中培養不同大小的魚,但是像養豬場一樣,不同大小的豬彼此分開。這是因為不同規格的豬分開飼養,現在豬的生長1好,牛和鳥的表現相似。如果將較小的魚類放置在較大的魚群中,那么大魚捕獲的小魚總是有較大比例。因此,大批量和小批量養殖可以避免這種現象。建議使用每立方米的目標生物量作為起始目標,根據市場規格計算存活率,存活率為90%,并設計種子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