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集中度增強,強者形成虹吸效應,落后者或將被淘汰出局。”9月3日,選址中國與和君產業園區事業部聯合發布的《中國產業園區上市公司白皮書(2021)》(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2020年,營收規模超100億的產業園區上市公司從2019年的2家增加為6家,占整體行業營業收入超過七成。對此,業內人士預計,產業園區集中發展趨勢在未來五年將會更加明顯。
營收超100億園區上市公司增至6家
雖然受到疫情影響,產業園區上市公司在2020年整體營收仍然穩中有進。
據《白皮書》顯示,相較2019年,2020年產業園區上市公司營收同比增長24.2%。其中,營收規模在100億以上的園區上市公司從2019年的2家增加為6家。
具體來看,包括華夏幸福、招商蛇口、陸家嘴、東湖高新、外高橋、蘇州高新6家產業園區領域龍頭企業營收規模均超過了100億元,共實現營業收入1100多億元(部分企業僅計算園區收入),同比增長35%,收入約占行業整體營業收入的73%。
對此,和君產業園區事業部主任王鵬表示,產業園區的行業集中度在增強,預計這種集中發展趨勢在未來五年將會更加明顯。
值得關注的是,《白皮書》顯示,預計“十四五”期間產業園區“將出現大洗牌”,那些能夠為企業帶來發展助力、能夠幫助產業升級發展的園區企業,將從傳統園區盤面中不斷搶奪優質企業。
與此同時,那些構建了數智化平臺、實現了精細化管理的園區,將通過多園區的聯動運營和互聯合作增強管理能力,不斷并購那些缺乏經營管理能力的園區。
形成可持續商業模式是園區發展關鍵
《白皮書》通過對凈利潤增長和市值增長情況的組合分析,將園區上市公司分為四類。其中,企業利潤、市值雙增長的這類企業不僅當前盈利性良好、未來也被資本市場看好;利潤下降但市值增長的企業,可借助資本市場探索發力;對于利潤增長但市值下降的公司,需結合未來發展趨勢對自身業務發展戰略進行升級。
另外,呈現出利潤和市值雙雙下降的企業,盡管疫情是一個客觀因素,但這類園區企業如果無法盡快進行變革創新,要在未來改變頹勢會相當困難。
在選址中國創始人、CEO陳雪源看來,吸引、留住和培育有質量的實體經濟是時代賦予園區的責任,也是園區企業的生命力所在。在尋求產業發展的同時,園區自身能否在建設、運營、投資中形成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也是關鍵所在。
新京報記者 袁秀麗 封面圖來源/IC photo
編輯 楊娟娟 校對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