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上半年,溫氏股份實現營業收入約306.3億元,同比減少14.81%;歸母凈利潤為-24.98億元,同比下降160.14%
《投資時報》研究員 王雨
溫氏股份的主要業務是肉豬和肉雞的養殖和銷售,整體來看,該公司雞、豬主營業務收入各占總營業收入的50%。2021年上半年,溫氏股份實現營業收入約306.3億元,同比減少14.81%;歸母凈利潤為-24.98億元,同比下降160.14%。其中,肉豬類養殖營業收入同比下降37.38%,營業成本同比增長13.47%,一減一增,導致溫氏股份2021年上半年肉豬類養殖業務毛利率同比下降50.02%。
對于業績變臉的原因,溫氏股份方面對外表示,主要是由于豬業生產全面恢復,豬價大幅下跌,原料價格上漲帶來豬業務虧損。
業績虧損嚴重 5月份停止外購豬仔
溫氏股份與牧原股份(002714.SZ)、正邦科技(002157.SH)并稱為中國養殖業“三大巨頭”。今年上半年,牧原股份實現營收415.38億元,同比增長97.49%,歸母凈利潤為95.26億元,同比下降11.67%。正邦科技凈利潤虧損14.30億元,其中養殖業實現營業收入177.38億元,同比增長65.59%,同期營業成本上升130.03%,毛利率下跌25.02%。
可以看到,豬肉價格下跌,各家養殖企業日子都不好過。但不同企業之間業績仍有較大區別,這與公司業務構成及日常經營管理密不可分。
豬養殖業務包括種豬繁育環節與商品豬育肥環節。種豬繁育環節又可以細分為育種和種豬養殖。育種特指高代際優良原種的選育,種豬養殖則是指對原種豬做進一步的擴繁。整體來看,育種技術復雜度相對較高,需要長期研發積累,目前國內大多數企業還沒有涉足到上游育種環節,只是從國外供應商處引進曾祖代豬,在國內進行祖代、父母代擴繁。
從三巨頭的角度來看,牧原股份已初步形成集飼料加工、種豬育種、商品豬生產、生豬屠宰于一體的產業鏈,也就是說在繁育環節牧原股份已經實現自主育種。而溫氏股份在今年5月份前仍需要外購豬苗。
半年報中,溫氏股份表示,公司已于5月份暫停外購豬苗。但值得注意的是暫停外購豬苗并不等于溫氏股份已經實現了自主育種,目前該公司僅實現對原種豬做進一步的擴繁,距離實現育種仍有一定差距。
展開全文與溫氏股份類似,正邦科技目前也只是停留在引進種豬,進一步擴繁的階段。在半年報中,正邦科技表示公司在2019年第四季度啟動“萬頭引種”計劃,建立自主核心群,目前該工作已經進入尾聲。
值得關注的是,外購豬仔會提升營業成本、增加防疫難度。而引入種豬擴繁在到達一定年限后,公司大概率又需要引進新的優質品種。在某種程度上說,如果不能實現自主育種,公司將無法形成有效的壁壘,也就很難爭一流,只能停留在養殖這一層面。
國內生豬市場價格變化情況(元/千克)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
“公司+農戶”模式拖后腿?
在商品豬育肥環節也存在著公司一體化自養與“公司+農戶”合作養殖兩種主要模式。“公司+農戶”模式中農戶只出人工養殖,公司負責提供豬仔、養殖服務及后期收購。由于自育肥的投資額較大,影響投資回報率。因此,當近年來眾多企業大舉投資進入養豬行業時,特別是在早期爭搶市場份額的階段,絕大部分企業都是優先選擇“公司+農戶”合作養殖的模式,即優先投資于種豬產能的建設,而非育肥產能的建設。
目前,牧原股份采用“全自養、全鏈條、智能化”的經營模式,也就是說,在育肥環節牧原股份采取一體化自養。正邦科技自養規模占比約40%,合作養殖約占60%。溫氏股份則是以合作養殖為主。
“公司+農戶”這種輕資產運營模式可以幫助企業迅速擴大經營范圍,但也存在反應速度慢、設施設備相對落后、疫情防控效果差等缺點。
2018年下半年,非洲豬瘟來襲,這一模式的缺點被放大。在無疫苗和有效治療方案的背景下,防空能力較差小農戶損失慘重。
同時,自2018年以來受非洲豬瘟疫情、新冠肺炎疫情等事件影響,國內豬肉價格波動大。2018年上半年豬肉價格暴跌,全行業遭遇了自2011年以來的最低豬價行情,下半年豬肉價格反彈在2019年下半年突破40元/公斤的歷史高點。面對如此大且快的波動,小農戶反應速度亦較慢,這也給溫氏股份帶來影響。資料顯示,2018年至2020年,溫氏股份年生豬銷量從2229.7萬頭降至954.6萬頭,從行業的絕對第一名跌落至第三名。
為更好地應對非洲豬瘟、提升生產效率,當前溫氏股份正大力推動模式升級,由“公司+農戶”升級為“公司+養殖小區”。在養殖小區模式下,公司統一拿地,統一按照工業化、智能化和自動化標準建設,有利于解決合作農戶拿地困難、資金缺乏、環保不達標等問題。
據公告信息,相比“公司+農戶”模式,“公司+養殖小區”模式下,養雞業務平均節約成本0.5元/只,養豬業務節約成本75元/頭。
溫氏股份上半年經營狀況
數據來源:溫氏股份半年報
股價跌跌不休
與生豬銷量同時下跌的還有溫氏股份的股價。
數據顯示,溫氏股份的股價近兩年來持續下跌。2019年3月該公司股價達到高點35.96元/股(前復權),自此之后跌跌不休,2021年7月30日,該公司股價盤中觸底12.14元/股。而截至9月8日,溫氏股份報收于13.62元/股,股價略有反彈。
半年報顯示,該公司前10大股東均為自然人且總持股比僅為25.51%。溫氏股份的實際控制人為溫氏家族,直接持股16.31%。有分析認為,股權分散將不利于公司日常經營管理和股價管理。
而溫氏股份股價觸底,也讓不少投資者將此視為入場的好時機。不過就在此時,溫氏股份大股東被曝出“減持公司股份”。
溫氏股份8月5日發布公告稱,公司實際控制人兼董事溫鵬程2020年11月5日通過深圳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減持溫氏股份股票9.68萬股,未按規定在減持股票的15個交易日前預先披露減持計劃,因此收到廣東證監局警示函。對上述減持,溫氏股份證券部曾對外表示該減持系溫鵬程操作失誤所致。
溫氏股份近年股價走勢(元/股)
數據來源: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