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2021中國(北京)數字金融論壇
記者 | 曾仰琳
9月10日,在2021中國(北京)數字金融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范一飛發表主旨演講。
范一飛指出,數字人民幣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有利于推動社會生活、生產方式的數字化轉型。人民銀行堅持“安全普惠、創新易用、長期演進”設計理念,穩妥推進數字人民幣研發工作,在多地開展真實用戶試點驗證和分批次大規模集中測試,充分檢驗數字人民幣業務系統穩定性、產品易用性和場景適用性,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同時,范一飛也提出,“我們也看到一些問題亟待解決,比如數字人民幣規則制度有待完善、受理環境有待優化、支付體系有待健全等?!?/p>
基于此,他表示,下一步,央行將堅持開放包容原則,從供需兩方面發力,組織持續優化數字人民幣底層業務能力和基礎技術平臺,積極對外賦能,共同打造數字人民幣生態體系。
具體來看,他從規則制定、技術實現和生態建設等三方面提出具體措施。
在規則制定方面,以中心化管理、統一認知、實現防偽為前提,充分發揮數字人民幣結算效率高、隱私保護強等優勢,既不能完全按照賬戶去管理,也不能照搬紙幣去要求,該打破的要打破,該約束的要約束。
在技術實現方面,發揮好指定運營機構各自優勢和專業經驗,持續開展技術迭代保持整體先進性,充分利用現有金融基礎設施,支持與傳統電子支付系統間交互,推動不同運營機構錢包間、數字人民幣錢包與銀行賬戶間的互聯互通,實現安全與便捷的統一。
在生態建設方面,堅持雙層運營體系,研究既能激發創新活力又能提升服務質效的長效機制,營造激勵相容、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充分發揮參與各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探索產業主體共同參與、競爭選優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滿足更廣泛用戶群體和不同場景需求,提升數字人民幣普惠性和可得性。
談及“數字信貸”話題時,范一飛表示,“數字信貸在一定程度上補齊了傳統融資模式在服務小微民營企業及農戶、個體工商戶方面的短板。金融業要用好數字信貸這個服務實體經濟的‘新利器’,積極探索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新范式?!?/p>
對此,范一飛從降本增益、提質擴面和精準滴灌三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一是降本增益。運用數字技術推動審貸放貸流程智慧化再造,基于一體化中臺沉淀可共享、可復用的業務能力,綜合工商、稅務等多維數據綜合研判企業經營狀況,降低研發、運營、風控成本,提升融資服務效能。
二是提質擴面。構筑廣連接、易觸達的服務網絡,依托數字渠道建立全流程“云上辦”“掌上辦”的服務觸點,運用物聯網、衛星遙感等技術掌握企業生產經營全鏈條“數字足跡”,減少對融資抵押物依賴,提高信貸融資可得性、下沉度和滲透率。
三是精準滴灌。發揮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優勢加強對產業鏈供應鏈生產經營主體的數字化認知,準確識別融資需求真實性,動態監測信貸資金流向流量,通過更多元、更智慧、更精準的數字信貸產品為實體經濟“輸血供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