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記者 | 胡穎君
記者 | 胡穎君
9月23日,德勤發布《中國銀行業2021年上半年發展回顧與展望》報告(下稱“報告”)。報告顯示,2021年上半年銀行業資產規模合理增長,信貸結構進一步優化,盈利能力持續增強,資產質量趨于改善,資本整體保持充足水平,經營業績穩定。
鑒于國內疫情控制得力,經濟復蘇回穩,資產質量持續改善,撥備計提壓力有所降低。受上年同期基數較低等多重影響,2021年上半年,10家大型商業銀行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大幅提升,合計人民幣7,828億元,同比增加948億元,整體增幅13.79%,多數銀行實現雙位數增幅。
圖片來源:德勤報告
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銀行業中間業務收入普遍處于較低水平,2021年上半年在銀行持續大力推動盈利模式轉換、疫情逐步平穩的背景下,銀行業中間業務收入均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
展開全文其中,股份制銀行得益于零售業務發展,財富管理類收入增長帶動中間業務收入整體增加;國有銀行中,郵儲銀行也深入推進財富管理體系建設,滿足客戶日益多元化的資產配置需求,代銷業務尤其是代銷保險業務收入實現快速增長。招商銀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占比30.97%,顯著高于其他銀行,得益于其持續深化“輕型銀行”、“一體兩翼”的戰略轉型。
伴隨著近年來居民收入的穩健提升、中產階級的快速崛起,中國居民的財富保值增值服務需求日益增加,財富管理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各家銀行紛紛將財富管理作為一項重要的業務挑戰,著力打通財富管理價值鏈。
2021年上半年末,10家大型商業銀行管理資產規模(AUM)合計已達141.07萬億元,較年初相比增加7.7萬億元,增幅5.81%。其中存款規模合計124.83萬億元,增幅為6.71%,表外理財規模合計16.24萬億元,受理財業務過渡轉型的影響,表外理財規模較年初略有下降。
圖片來源:德勤報告
德勤中國金融服務業審計及鑒證副主管合伙人曾浩表示,“目前,財富管理已成為銀行競爭客戶的主要手段。就存款和理財產品的相對結構而言,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規模占比明顯偏低,而所有股份制銀行的理財業務規模占比均超過了20%。在實際經營中,股份制銀行在存款和財富管理業務平衡方面往往會面臨較小的壓力,在大財富管理的經營理念下,理財產品已成為股份制銀行在資金端競爭的有效利器。此外,理財子公司加速接棒和外資開放也開啟了理財領域競合新模式,理財子公司業已成為財富管理市場的重要新生力量。”
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披露的數據顯示,2021年6月末,全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達25.8萬億元,理財子公司存續產品為10.01萬億元,占比38.8%。其中國有大型銀行理財子公司和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規模分別為5.42萬億元和3.52萬億元,合計占比為34.65%。雖然理財子公司尚處于早期發展階段,但受益于理財業務的快速增長,理財子公司2021年上半年已經實現全面盈利。其中興銀理財、招銀理財實現凈利潤超過10億元。
報告顯示,2021年上半年以來,銀行保險機構資管業務凈值化轉型力度加大,風險持續收斂。截至6月末,同業理財較峰值縮減96%,保本理財較峰值縮減97%,不合規短期產品縮減98%,嵌套投資規模縮減24%,業務存量結構不斷優化。
不良貸款方面,截至2021年6月末,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合計達13895億元,較年初增加341億元。從不良貸款率來看,10家大型商業銀行平均不良貸款率為1.3%,較年初減少9個基點。從具體分布來看,批發和零售業、采礦業以及制造業平均不良率仍然較高。報告指出,鑒于疫情演化尚存在不確定性,且受疫情沖擊導致的風險暴露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潛在信用風險仍然需要重點關注,銀行資產質量仍然存在較大壓力。
圖片來源:德勤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