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過去幾個月,天然氣價格猛烈飆升,現貨市場價格,從去年的每百萬英熱單位1.68美元漲到現在的39.72美元,漲了20多倍。劇烈的漲幅引起了天然氣消費市場的一片恐慌,在亞洲,部分發電廠和化工廠由于天然氣供應短缺,被迫停產或限產。在歐洲,寒冬來臨,天然氣供貨危機引發人們對歐洲經濟進一步惡化的擔憂。俄羅斯總統不得不親自出面發表電視談話,聲稱俄羅斯將投放更多天然氣到歐洲市場,防止歐洲發生嚴重氣荒。隨著全球“碳達峰和碳中和”進程如火如荼推進,天然氣將在各國從傳統能源過渡到新能源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未來天然氣的供應走向將如何變化?帶著這個問題,筆者采訪了國際知名天然氣專家王星錦博士。
王星錦博士是昆士蘭大學天然氣研究中心榮譽教授,在中國、俄羅斯和澳大利亞都深度參與過天然氣的勘探和開發。他曾擔任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 DK)非常規天然氣外籍科技顧問,參與該公司在西伯利亞天然氣田的開發。同時,王星錦博士是澳大利亞丹尼森天然氣有限公司(Denison Gas)的創始人之一,丹尼森天然氣有限公司已成為澳大利亞東部主要天然氣生產商。
問1:據我了解,中國是天然氣生產大國,產量全球排名第四,僅次于美國、俄羅斯和伊朗,為什么中國國內天然氣價格還受國際天然氣市場的影響?
答1:中國天然氣年產量約1900億方,但消費量達3000-3200億方,目前約40%-45% 的份額靠進口。隨著“煤改氣”進程的推進,天然氣替代煤炭的步伐加快,天然氣消費量年均增速在8-10%之間,但是國內天然氣產量增速僅6%,無法趕上天然氣需求量增加的步伐,因此還需要增加進口來彌補需求量增加的缺口。目前,中國進口天然氣包括管道氣和液化天然氣(LNG),到2021年,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還無法完全滿負載運營,依舊有60%的進口天然氣是LNG。澳大利亞是中國最大的LNG進口來源國(2910萬噸),其次是卡塔爾(863萬噸)和馬來西亞(737萬噸)。LNG進口總量中,60%是通過簽訂長期供銷合同購進,這部分LNG的價格與油價掛鉤,受這一輪氣價飆升影響較小。另外35-40%的進口LNG通過現貨市場進行交易,現貨市場價格由于影響因素較多,變化幅度較大,在天然氣緊缺的時候,還會出現高出長協價格幾十倍的情況。如9月份,中國就以高額的價格從日本吉拉(Jera)、東京天然氣(Tokyo Gas)和九州電力(Kyushu Electric)等公司購買囤積的LNG現貨,以確保中國的能源供給。為此中國付出了很高的代價。因此,相比現貨市場,通過長協進行天然氣交易既保障了供應量,同時還能獲得一定的價格優惠。值得慶幸的是,中國的三桶油在10年前就與澳大利亞大型油氣公司共同投資上游氣田資產,也就是說三桶油已經是澳大利亞幾個天然氣氣田的業主,他們對LNG貨源和價格有話語權。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部分LNG貨源和價格的穩定。中國在上游資產占比越高,那么國際現貨市場對國內天然氣的供應影響越小。
問2:從新聞了解到,在亞洲,受天然氣現貨市場影響最大的國家和地區是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因為他們境內沒有自產天然氣資源,在未來的天然氣貿易中,他們會不會和中國大陸爭搶貨源,中國大陸如何應對這種競爭關系?
答2:液化天然氣出口大國有澳大利亞,卡塔爾、美國和俄羅斯。在東亞地區,主要的天然氣消費市場有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中國大陸每年進口天然氣1400-1600億方,日本1200億方左右,韓國520億方,臺灣350億方。他們的天然氣進口主要來源國基本一致,即澳大利亞、卡塔爾、美國和俄羅斯,目前的進口渠道主要以LNG為主,所以最大的貨源國為澳大利亞和卡塔爾。澳大利亞與中日韓都簽訂了長期協議。前面提到,長協LNG購買量占比越高,其國內天然氣市場受國際市場影響越小。所以,為了保障本國和本地區的LNG供應量和價格優勢,東亞各國和地區爭相參與貨源國的上游資產投資,如澳大利亞一共有10家投入運營的LNG廠,其中8家有日本公司參股、3家有中國公司參股以及2家有韓國公司參股。這些投資商既是氣田的股東又是液化氣加工廠的股東。大家都意識到,只有占領上游天然氣資產,才能在LNG出口量和價格上有更多的話語權。日本資源匱乏,他們較早進入澳大利亞上游投資市場,即便如此,目前日本資源公司依舊瘋狂收購上游天然氣資產,比如大阪石油和東京燃氣,他們還在和澳大利亞上游公司談判,通過收購氣田,擴大他們對LNG貿易的話語權。因此,在全球液化天然氣爭奪戰愈演愈烈之際,如果中國也能積極拓展在海外的上游資產,尤其是爭取在澳大利亞和卡塔爾占有更多氣田資產,成為氣田業主,才能使自己在氣源爭奪戰中立于不敗之地。目前三桶油已經進入澳大利亞上游,中國應該鼓勵更多民營企業,利用其靈活性,不被屬地國限制的優勢,涉足更多小而肥的氣田,這樣可以鎖定更多長協供貨量。
展開全文在過去幾個月,天然氣價格猛烈飆升,現貨市場價格,從去年的每百萬英熱單位1.68美元漲到現在的39.72美元,漲了20多倍。劇烈的漲幅引起了天然氣消費市場的一片恐慌,在亞洲,部分發電廠和化工廠由于天然氣供應短缺,被迫停產或限產。在歐洲,寒冬來臨,天然氣供貨危機引發人們對歐洲經濟進一步惡化的擔憂。俄羅斯總統不得不親自出面發表電視談話,聲稱俄羅斯將投放更多天然氣到歐洲市場,防止歐洲發生嚴重氣荒。隨著全球“碳達峰和碳中和”進程如火如荼推進,天然氣將在各國從傳統能源過渡到新能源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未來天然氣的供應走向將如何變化?帶著這個問題,筆者采訪了國際知名天然氣專家王星錦博士。
王星錦博士是昆士蘭大學天然氣研究中心榮譽教授,在中國、俄羅斯和澳大利亞都深度參與過天然氣的勘探和開發。他曾擔任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 DK)非常規天然氣外籍科技顧問,參與該公司在西伯利亞天然氣田的開發。同時,王星錦博士是澳大利亞丹尼森天然氣有限公司(Denison Gas)的創始人之一,丹尼森天然氣有限公司已成為澳大利亞東部主要天然氣生產商。
問1:據我了解,中國是天然氣生產大國,產量全球排名第四,僅次于美國、俄羅斯和伊朗,為什么中國國內天然氣價格還受國際天然氣市場的影響?
答1:中國天然氣年產量約1900億方,但消費量達3000-3200億方,目前約40%-45% 的份額靠進口。隨著“煤改氣”進程的推進,天然氣替代煤炭的步伐加快,天然氣消費量年均增速在8-10%之間,但是國內天然氣產量增速僅6%,無法趕上天然氣需求量增加的步伐,因此還需要增加進口來彌補需求量增加的缺口。目前,中國進口天然氣包括管道氣和液化天然氣(LNG),到2021年,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還無法完全滿負載運營,依舊有60%的進口天然氣是LNG。澳大利亞是中國最大的LNG進口來源國(2910萬噸),其次是卡塔爾(863萬噸)和馬來西亞(737萬噸)。LNG進口總量中,60%是通過簽訂長期供銷合同購進,這部分LNG的價格與油價掛鉤,受這一輪氣價飆升影響較小。另外35-40%的進口LNG通過現貨市場進行交易,現貨市場價格由于影響因素較多,變化幅度較大,在天然氣緊缺的時候,還會出現高出長協價格幾十倍的情況。如9月份,中國就以高額的價格從日本吉拉(Jera)、東京天然氣(Tokyo Gas)和九州電力(Kyushu Electric)等公司購買囤積的LNG現貨,以確保中國的能源供給。為此中國付出了很高的代價。因此,相比現貨市場,通過長協進行天然氣交易既保障了供應量,同時還能獲得一定的價格優惠。值得慶幸的是,中國的三桶油在10年前就與澳大利亞大型油氣公司共同投資上游氣田資產,也就是說三桶油已經是澳大利亞幾個天然氣氣田的業主,他們對LNG貨源和價格有話語權。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部分LNG貨源和價格的穩定。中國在上游資產占比越高,那么國際現貨市場對國內天然氣的供應影響越小。
問2:從新聞了解到,在亞洲,受天然氣現貨市場影響最大的國家和地區是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因為他們境內沒有自產天然氣資源,在未來的天然氣貿易中,他們會不會和中國大陸爭搶貨源,中國大陸如何應對這種競爭關系?
答2:液化天然氣出口大國有澳大利亞,卡塔爾、美國和俄羅斯。在東亞地區,主要的天然氣消費市場有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中國大陸每年進口天然氣1400-1600億方,日本1200億方左右,韓國520億方,臺灣350億方。他們的天然氣進口主要來源國基本一致,即澳大利亞、卡塔爾、美國和俄羅斯,目前的進口渠道主要以LNG為主,所以最大的貨源國為澳大利亞和卡塔爾。澳大利亞與中日韓都簽訂了長期協議。前面提到,長協LNG購買量占比越高,其國內天然氣市場受國際市場影響越小。所以,為了保障本國和本地區的LNG供應量和價格優勢,東亞各國和地區爭相參與貨源國的上游資產投資,如澳大利亞一共有10家投入運營的LNG廠,其中8家有日本公司參股、3家有中國公司參股以及2家有韓國公司參股。這些投資商既是氣田的股東又是液化氣加工廠的股東。大家都意識到,只有占領上游天然氣資產,才能在LNG出口量和價格上有更多的話語權。日本資源匱乏,他們較早進入澳大利亞上游投資市場,即便如此,目前日本資源公司依舊瘋狂收購上游天然氣資產,比如大阪石油和東京燃氣,他們還在和澳大利亞上游公司談判,通過收購氣田,擴大他們對LNG貿易的話語權。因此,在全球液化天然氣爭奪戰愈演愈烈之際,如果中國也能積極拓展在海外的上游資產,尤其是爭取在澳大利亞和卡塔爾占有更多氣田資產,成為氣田業主,才能使自己在氣源爭奪戰中立于不敗之地。目前三桶油已經進入澳大利亞上游,中國應該鼓勵更多民營企業,利用其靈活性,不被屬地國限制的優勢,涉足更多小而肥的氣田,這樣可以鎖定更多長協供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