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11月開始,電商進入促銷高峰,“雙11”“黑五”“雙12”等促銷節點摩肩接踵而至,刺激消費者不停“買買買”,但隨之而來的售后問題也不少,從“花錢買好評”到“花錢刪差評”,越來越明目張膽。對于消費者來說,想通過參考電商信譽和評價來避坑越來越難。
花錢買好評成“明規則”
“先別著急拆,掃碼領紅包!”如今越來越多的商戶開始直接把好評返現的二維碼貼在產品的外包裝上,掃碼后有詳細說明,指導消費者如何拍攝產品、寫評價,然后加商家的微信群領取1至3元不等的紅包返現。有些“細心”的商家甚至提前幫消費者編輯好了各種不同的文字評價,消費者評價時只需要復制、粘貼即可。南開區一家快遞站的工作人員坦言,以前商戶大都是在快遞包裝里夾帶一張好評返現的“操作說明”,為了顯眼,這類“說明”往往印刷成大紅色,里面用巨大的字體印著“紅包”字樣,但實際效果并不好。很多買家拆了包裝后就直接將這張“說明”扔掉,或是和快遞箱里一起扔到回收區。因此,現在越來越多的商家招數“升級”,將二維碼貼在或者印在商品外包裝上。更重要的是,這種獎勵、回饋消費者的形式仍處在平臺規則的灰色地帶,因此逐漸演變成“明規則”。
花錢刪差評明目張膽
“明明是廠家發錯了貨了,他們卻不愿意賠償損失,我只好給了差評!”不久前,家住東麗區的買家劉先生在電商購買了一套家具,自費搬運上樓之后發現廠家發錯了貨物。與廠家溝通換貨后,廠家拒絕支付因此產生的二次運輸和搬運費用。對此,平臺客服多次調解未成功。無奈之下,買家只好給出差評。看到有圖有真相的差評被置頂,賣家才提出賠償買家原價的15%,但前提是必須刪除差評和相關證據的截圖和聊天記錄。更讓買家吃驚的是,本以為是違反平臺“誠信交易”原則的“花錢刪差評”,賣家居然明目張膽地在官方聊天平臺上毫無顧忌地提出,并讓買家在平臺上發出退款申請,申請原因改成“產品破損、污染”。
不少有過與劉先生類似經歷的買家都表示,如今一些商家敢明目張膽地買賣評價,面對因己方過失和產品質量問題導致的賠償義務,把“刪差評”當作前提條件要挾消費者,就是抓住了消費者怕麻煩的心理以及電商平臺規則和管理的種種漏洞。作為給交易擔保的第三方平臺,應該及時更新和完善平臺的規則,也有義務去維護誠信交易的環境,別讓電商的信用評價成了擺設。
本報記者 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