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伊利股價大跌8.8%,且盤中一度跌停,雖然有大盤整體下跌的因素,但主要跌幅肯定是來自于自身。
用股份來激勵高管和核心團隊,這是上市公司非常常見的操作,對于公司來說本來是好事一件,這讓上市公司的利益和這些核心人員的利益一致,這些人才能盡力為公司做事,提高公司業績。為何伊利碰到這樣的好事情,反而股價大跌了呢?
一是,授予的價格比較低。正如題目所說,伊利這次獎勵的股份,價格只有15.46元/股,即這474人可以以15.46/元的價格買入伊利的股份,而伊利昨天收盤價格是30.81元,相當于打了個五折,那股民們就會想:難道伊利只值這個價?畢竟公司內部人也只愿意以這個價格買。過幾年這些股份解禁可以賣的時候,這么低的價格戶不會壓低伊利股價?
二是,條件太寬松了。半價授予激勵股份,是符合法律法規的,其他上市公司也干過這個事情。但這類“金手銬”是有很嚴格的條件的,即上市公司要給這些高管和核心人員設定非常嚴格的KPI,只有達到了才能拿到這些股份。但是伊利這次的KPI非常低:即2019-2023年度凈利潤增長率為8%、18%、28%、38%、48%;可以對比的是,如果以2013年作為基數,2014~2018這5年,伊利的凈利潤增幅分別為30%、45%、77%、87.5%、100%。此外,根據激勵計劃,未來5年伊利業績的平均增速僅為9.6%,遠低于過去5年15.1%的凈利潤年均復合增速——你設定一個比往年增長還要低的目標,還給了那么多股票,這顯然不和合理。
三是,伊利之前高價回購股份,現在低價給管理層,是否有利益輸送的問題。之前伊利為了提振股價,用公司的錢買入了大量上市公司股份,這肯定是有利于股價提升的。而這些高價買入的股份(高于28元),卻以15.46元的價格給管理層,這筆賬股民難道不會算嗎?尤其是潘剛作為董事長,還拿到了最大頭,這是很多小股民很難接受的。如果潘剛拿到這些股份,那么其賬面浮盈馬上就有7.68億元!
目前,伊利的股權非常分散,明面上的大股東“香港中央結算公司”實際是滬股通資金共用的賬戶,實際是很多分散的個體組合而成,且持股比例只有14.37%;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也只有8.86%,董事長潘剛是第三大股東,持股3.88%。股權分散的結果,就是沒有一個能說得起話的大股東,那么公司管理層反倒成了實際控制企業的人。所以,這次股權激勵最終會施行,而且潘剛會賺很多錢!
關注孔方財經,讓你第一時間了解熱點財經事件背后的經濟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