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日(星期三),A股三大指數震蕩調整漲跌不一。盡管汽車行業板塊排名第24位,漲幅0.08%創近9個交易日最低值,但164只汽車個股上漲創下最高值。這表明投資人在汽車領域擴大投資范圍,資金向零部件企業流入的勢頭加劇。在投資風口轉向的情況下,誰受影響最大?
11月29日(星期一),頭部“新勢力”造車企業——理想汽車發布三季度財報。從銷量看,第三季度理想ONE共交付25116輛,同比增長190.0%,環比增長42.9%。從業績看,三季度理想汽車實現營收77.8億元,同比增長209.7%,環比增長54.3%。同時,凈虧損持續收窄,三季度僅虧損2150萬元。財報發布后,當日理想汽車美股盤前拉升,股價上漲近6%。
實話實說,對于2019年四季度開始新車交付,2020年遭遇新冠疫情突襲的理想汽車,在今年疫情反復波動,全球芯片短缺等等因素困擾的三季度取得銷量、營收翻倍的成績,確實是值得高興的一件事,所以多數媒體給出了很中肯的評價。
然而,理想汽車取得良好業績,固然離不開從研發到營銷整個團隊的不懈努力,但客觀的原因是,目前的競爭對手尚不夠強大。我之所以給出這個結論,原因是今年廣州車展前后,我用一個星期的時間與某頭部洋品牌的區域銷售負責人、4S店負責人和一線銷售人員進行了深入溝通。他們認為,目前洋品牌傳統車企的新能源車,無論是產品智能化,還是營銷多元化方面與“新勢力”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展開全文同時,以理想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今年能夠取得不錯的銷售業績,還要感謝今年芯片短缺的市場環境。因為在全球汽車芯片短缺的情況下,走全球采購路線的洋品牌合資公司受影響最大,部分企業即使在國內找到了備用芯片,也需要反復試驗、多方認證,甚至外方股東還要平衡中國市場和海外市場的需求。而消費者認為,既然你不能告訴我什么時間能交付新車,那我只能選擇其他品牌的產品,所以今年包括造車“新勢力”在內中國品牌市占率普遍顯著提升。
但是,市場是動態變化的,在11月底的采訪中,我所接觸的洋品牌、中國品牌汽車負責人,大家都鉚足干勁兒在對標學習“新勢力”,目的是要實現反超。并且,在近期銷量數據上,明顯能看到某些洋品牌的新能源車銷量增速在跑步前進。
回看理想汽車三季度財報,該公司的銷量、業績都實現了翻倍,但為什么依然虧損?財報顯示,一方面原因是研發費用同比增加165.6%。換言之,理想汽車也感覺到靠一款車打天下的局面不可持續,所以研發資金對于積累不足的“新勢力”造車企業而言是巨大投入。
另一方面,財報顯示:“理想汽車第三季度銷售、一般及管理費用同比增加198.5%,原因是公司目前有162家零售中心,223家售后維修中心及理想汽車授權鈑噴中心。”很顯然,理想正從一家輕資產的企業,逐步轉型為重資產運營的傳統企業,這對它也是一個巨大挑戰。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媒體分析稱:“剔除股權激勵產生的費用,理想本季度實現了Non-GAAP(公認會計準則)口徑的經營利潤和凈利潤的雙雙轉正。”這側面說明理想的人力資源成本非常高,這也是智能電動化時代車企面臨的普遍問題,但對于投資人而言,他們考慮的或許是高昂的人力成本會不會拖垮這家企業。
整體看,資本市場非常看好智能化、電動化兩條賽道,當初“新勢力”造車企業先發制人,憑借著輕資產的運營模式脫穎而出。但是,一旦進入到制造領域,無論是制造傳統汽車,還是智能電動車,都會面臨產品研發、用戶維系、資產運營等等問題,造車“新勢力”引以為傲的長板或許很快就被傳統車企追上了,但它的諸多短板卻并不容易彌補。
尤其在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取得超預期的成績,投資人對明年市場的期望值會更高。在市場格局越來越清晰,投資風口從整車企業向零部件頭部企業轉移的情況下,理想汽車明年銷量、營收翻倍或許已經滿足不了投資人的預期了,加之來自洋品牌、中國品牌傳統車企新能源產品的競爭壓力,投資人或許考慮更多的是:“新勢力”車企何時盈利?競爭格局是否持續優化?定價能力是否在不斷提升等等……從這個角度看,我確實為理想,以及以理想為代表的“新勢力”造車企業的2022年捏把汗!
以上是一家之言,歡迎大家多多提出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