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央網信辦、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根據勞動法等有關規定,共同制定并發布了互聯網營銷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根據標準,互聯網營銷師指的是在數字化信息平臺上,運用網絡的交互性與傳播公信力,對企業產品進行營銷推廣的人員,分為選品員、直播銷售員、視頻創推員、平臺管理員等4個工種。
新職業新工種層出不窮,是時代變化下產業轉型升級以及社會分工細化的必然結果。職業工種譜系日漸豐富,不僅開辟了就業空間、擴大了就業容量,也充分展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與活力。數據顯示,我國互聯網營銷隊伍隨著近年來直播帶貨的興起而不斷壯大,目前從業人員已超過1000萬人,營銷覆蓋用戶規模達到8億人次以上,直接帶來的成交額達千億元。
不過,互聯網營銷迅猛發展的同時,行業內也出現虛假宣傳、數據造假乃至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等亂象。從個案看,即便是頭部主播也屢屢出現帶貨翻車,先后發生“假燕窩”“全麥面包”“全年最大力度促銷”等事件。從整體上看,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2021年“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顯示,今年促銷活動期間,消費負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直播間價格爭議、虛假發貨等方面。這些事件消磨了消費者對主播和品牌方的信任,使得他們對直播帶貨的熱情大打折扣。
無規矩不成方圓。行業發展越快,越需要相應的職業標準予以規范。早在去年7月,人社部等國家相關部委就正式發布了互聯網營銷師新職業信息,增設直播銷售員等工種。此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出臺,更可謂正當其時。標準從基本文化程度、職業能力特征等方面劃出準入門檻,對職業道德、營銷知識、網絡安全和法律法規知識作出嚴格要求,有助于解決從業人員良莠不齊的問題,淘汰劣質主播。標準還提醒了相關從業人員,高影響力也附帶了一部分責任,先學習再帶貨才能告別野蠻生長,從源頭上杜絕直播言語不規范、產品質量不佳等問題,減少翻車事件。
更值得一提的是,國家職業技能標準不只要求從業人員遵守法律法規、恪守職業操守,也建立了配套的技能評價、職稱評定標準體系。比如,互聯網營銷師工種細化為4個類別,各個類別的工種都分別設置了數個等級,并設置了嚴格的申報條件和申報鑒定方式。這顯然打通了從業人員規范化、專業化的晉升發展通道。
當然,職業標準的出臺固然令人欣喜,但作為非全時制的新職業新工種,也存在超時工作等“困在系統里”現象。就此而言,有關部門還應根據新職業新工種的特點和存在的各類風險,明確工資福利、勞動保障等方面的標準,及時出臺監管細則,保護好從業者權益,推動新職業新工種以及互聯網營銷行業規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