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圖/unsplash
新京報訊(記者 查志遠) “互聯互通”持續成為互聯網領域的熱點議題。日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提振市場主體信心,深入推進公平競爭政策實施,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以公正監管保障公平競爭。
當前,當前平臺互聯互通有哪些難點?互聯互通的“互”字如何體現?接下來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就此,近日,中國法學交流基金會新興產業發展專項基金聯合新京智庫舉辦主題為“互聯互通,怎么‘暢通’”的研討會。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等單位的多位專家學者圍繞上述問題進行了探討。
破除平臺間“非必要壁壘”
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競爭法研究中心主任陳兵表示,“非必要壁壘”,其實也可以理解成“非必要措施”。對于壁壘,大家都覺得是一個不好的非善意的表達。“非必要措施”對應解釋的就是作為一個平臺或者作為一個經營者為了自身正當的商業利益和合法權益所必須設置的一種經營措施。較為典型的是為了防止數據的不正當爬取,渠道不正當使用而采取的反爬取或者封鎖措施等等。但是有些措施設置明顯是過度了,比如無正當理由的拒絕交易、歧視交易等,在互聯互通時就得拆墻、破壁,這就需要回到互聯互通問題的原點。
陳兵認為,這其中哪些利益是正當利益需要明確定出來,要回到現行法律文本框架之下來討論和厘定。
中國政法大學數據法治研究院教授范明志表示,關于互聯互通的壁壘,表面上看是互聯網平臺所采取的維護自身正當權益的措施,其實對于互聯網平臺治理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這些現象需要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對互聯網的治理從一開始就沒有制定出明確的規則,讓資本和信息技術的結合自然地生長,這樣就導致現在平臺規則不健全(不光是我國,全世界都這樣);另一方面,這也導致了企業設立的壁壘到底是否有依據、是否合法等問題的答案也存在模糊空間。
在范明志看來,難點還是對于互聯網平臺的定位沒有完全理清楚,因為互聯網企業和傳統企業不一樣,傳統企業就是一個經濟實體,而互聯網企業不僅是經濟實體,還可能有一定的社會公共平臺色彩,有時候已經超越了傳統企業的規模和特征,是一個帶有自治概念的實體。
互聯互通的“互”字如何體現?
展開全文陳兵表示,互聯互通中“互”是目的還是效果,我們得弄清楚。“互”可以從兩個維度來談,第一是目的,第二是效果。互聯互通,有的是跨市場、跨行業。尤其是在現在的平臺經濟下,企業對應行業,行業對應市場,這樣的一種結構實際上被打亂了,有可能是一個企業對應多個市場,有可能是一個企業涉及多個行業。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不加區分地概括性要求“互聯互通”,很可能最后的結果就是大的越來越強,贏者通吃。我們的目的是鼓勵大的向小的去流動,當前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其目標是要促進中小企業發展,這就要求大的平臺應該公平、合理、非歧視的向中小平臺開放。當然,這種開放絕不是運動式的無限度的全范圍開放,需要分類分級分階段打通,守住安全的底線,劃出違法規范的紅線,以平衡多元利益,實現共贏共治,鼓勵創新為目標,這一過程中“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都很重要。
在中國人民大學交叉科學研究院院長楊東看來,互聯互通最重要的是平臺互相開放連接。對消費者來說就是短視頻能放在社交平臺來看,包括搜索引擎能搜到社交平臺內容,在社交平臺也能使用搜索引擎。將來數字層面更要通,讓每個用戶能夠享受數據的權益,避免數據壟斷。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競爭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韓偉認為,《反壟斷法》項下的拒絕交易,不是“互”的邏輯,它是單向的。滿足法律構成要件的前提下,某些主體擁有的特定要素可能為競爭所必需,需要承擔適度開放的義務。但在當前討論的互聯互通中“互”的語境下,就需要考慮“互”的標準是什么,需要在價格、安全、隱私保護等方面有一系列配套規則設計。所以,要進一步推進互聯互通,需要重視相關標準的設計。考慮到互聯互通可能出現的一些意外負面影響,政策設計中還需要有緊急預案,包括糾錯機制。
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絡安全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李新社表示,“互”字既體現在互聯網平臺與平臺之間、互聯網平臺上各應用之間相互打開訪問壁壘,也體現在數據資源確權后的交易使用上。從根本上說,互聯互通是大勢所趨,可以從整體上降低網絡平臺上的企業交易成本,推動企業創新發展,讓網絡用戶更加便利地享受互聯網“福利”,實現既便民、利民又使企業得到新的增長。在互聯互通過程中,大型平臺需要自覺承擔起行業領軍企業的責任,積極主動地攜手打造新的互聯網生態環境,自覺維護平臺用戶的合法權益。
大平臺要扶持中小平臺成長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表示,一方面大平臺要展示自己的社會擔當,要扶持中小平臺的健康成長。但是也要弘揚平等互利和多贏共享的契約精神,不能搞流量和大數據的“大鍋飯”和平均主義,不能殺富濟貧、劫富濟貧,因為大平臺在過去為了圈流量也下了很大功夫,花了很多錢,小平臺也不能利用這個機會無償搭便車。
劉俊海也指出,市場經濟是用鈔票投票和用腳投票的契約經濟和法治經濟。大平臺和中小平臺之間如何互聯還涉及資本的邏輯、商業的邏輯、政治的邏輯和監管的邏輯之間的無縫對接、有機銜接、同頻共振和良性互動。
在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劉遠舉看來,互聯互通最終會是大平臺還是中小平臺哪家得益,還得看市場,看各家的經營能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下,消費者、大平臺、中小平臺是一起創造價值的,平臺也在創造價值,資本也在創造價值。
財經評論員,專欄作家關不羽也認為,平臺間的互聯互通還要考慮企業的經營效率問題。企業的經營目標相對比較單純,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斷地去發展壯大。但是互聯互通將來對整個互聯網生態和中小企業,是不是有好處?還需要在發展的過程中進一步觀察。
記者 | 查志遠
編輯 | 張笑緣
校對 |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