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羊城晚報記者 丁玲
又是別人家的年終獎!近日,一則“某量化私募基金年終獎5000萬”的消息刷屏社交網絡,這則消息的發帖博主稱:“同事的同班同學做量化,今年獎金超過5000萬元……今年做量化的二級私募確實厲害了,業績大爆表,震蕩市中,模型的確優于人腦。”該消息也引發網友熱議,不少人直呼“太羨慕,干一年就財富自由”,但也有人指出“5000萬年終獎的概率很低,堪比彩票中獎”。
行業門檻不高
競爭異常激烈
對此,有機構人士表示,這一年終獎水平在業內并不夸張。“部分頭部量化私募的核心員工可能還不止5000萬元。北京某頭部量化私募去年就有員工年終獎拿千萬元級別了,起碼在3000萬元以上,今年量化業績整體不錯,超5000萬元也比較正常。”
但也有觀點指出,“年終獎5000萬”這個消息很容易以偏概全,估計只有最頭部的量化私募基金才能達到這一水準。畢竟年終獎和基金的規模有直接關系,規模夠大的話才能帶來足夠多的收入,一般來說,業績跑得特別好,又能給公司帶來很多的銷售額,那基金經理可從帶來的銷售額里提成,這是激勵政策,但每家的比例都不一樣。
私募排排網研究主管劉有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成立私募相對來說門檻較低,可以說是一個英雄不問出處,業績好壞論成敗的行業,因此吸引到了眾多致力于在投資行業成就一番事業的投資精英。雖然行業門檻較低,但行業市場化競爭異常激烈,真正能取得成功的往往是業績非常優秀的私募管理人,絕大多數私募管理人都處于生死線上掙扎,從而導致行業二八分化極為嚴重,可以說這個行業20%的私募管理人掌管了80%的資金規模。”
百億量化私募
今年平均收益21%
事實上,國內量化投資相對來說起步是比較晚的,直到2002年才出現第一只公募量化基金,而量化基金真正登上主流舞臺,還要從2009年成立的國內首支采用系統量化技術管理的指數增強基金——富國滬深300指數增強基金算起。
展開全文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國內量化基金的體量不斷增長。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目前有101家證券類私募規模破百億元,26家為量化私募,包括鳴石投資、聚寬投資、佳期投資等。據業內人士透露,其中還有兩家規模已超1000億元。
從新基金發行情況來看,上述26家百億量化私募今年以來共計新發備案3448只私募基金,月均備案超過300只,其中靈均投資以429只新基金領跑。不過在11月,百億量化私募的備案基金數量銳減,截至11月18日統計的數據,11月以來百億量化私募備案基金僅為138只。
對此,有分析人士表示,其中原因一是由于近期回撤,另外,頭部量化基金被移出快速備案通道。不過在業績方面,雖然9月下旬以來遭遇持續回撤,據私募排排網數據,26家百億量化私募不僅年內全部正收益,與百億私募同期整體平均表現13.86%相比,百億量化今年以來平均收益高達21%,排名第一的年內收益超40%。
為何屢成A股
大跌“背鍋俠”?
盡管今年量化基金整體表現不錯,但圍繞量化基金的爭議一直沒有停止過。據此前中國基金報報道,11月23日晚間,公募南華基金的副總經理王明德就在微博發文稱“在光伏板塊走勢平穩的情況下,今日晶澳科技盤中差點跌停,公司基本面并無任何利空,這是典型的高頻量化資金割韭菜的案例”,并表示“如此走勢已不是第一次上演。高頻量化不除,市場再無寧日。”
為何量化基金屢成A股大跌的“背鍋俠”?這就不得不提到其高頻交易特性了。高頻交易是一種高速度、高頻次的交易方式,通過預設的計算機算法實現,具有低隔夜持倉,高報撤單頻率、高換手率等特點。
而過度的高頻交易危害是較大的。首先,高頻交易行為將會擾亂市場正常的交易秩序,損害其他投資者的利益,也有違市場的公平原則。其次,高頻量化交易的本質是超短線投機,不僅與監管部門倡導的價值投資、理性投資、長期投資的理念不符,且容易引發市場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