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顧即將過去的2021年,仍然是極不平凡的一年。
這一年,世界仍然籠罩在疫情的陰影下,而全球經濟在經歷了美聯儲“世紀大放水”之后,也不得不面對之后的一地雞毛。
在充足的流動性下,資本市場熙熙攘攘,但似乎今年爆的倉可能要比往年多一些。
不過,混亂之下亦有新生。
在2021年的尾聲,華爾街見聞盤點了過去一年中發生在全球市場上的十大事件;無論好壞與否,2021終究會過去,懸而未決的,也將一同帶往2022。
一、疫情再起:才送走了德爾塔 又來了個奧密克戎
要說這兩年的全球市場上最大的黑天鵝是什么,一定非新冠病毒莫屬。
而病毒也是造成了這兩年大部分世界經濟問題的罪魁禍首。
城市的封鎖、服務業的關閉、制造業的停工……導致失業率急速上升,供應鏈因人手不足陷入危機,零售業供需極度失衡。
為了刺激經濟,美聯儲等各國央行開始QE(量化寬松),開閘“放水”。美國財政部則直接向民眾發放現金補助。
持續一年多的流動性投放,直接后果就是通貨膨脹;要抑制通脹,就要收緊貨幣政策;但要收緊貨幣政策,央行說,要看到經濟恢復。
到了今年夏天,新冠病毒中重癥率最高的德爾塔變種席卷世界,打擊了才有起色的經濟復蘇。政策收緊的預期又放緩了。
為了應對疫情,各國積極推進疫苗加強針接種,終于在肆虐五個月后,德爾塔病毒聲勢逐漸衰微,甚至在日本出現了“自我滅絕”。
但是,還未讓人松口氣,南非又出現了新的變種奧密克戎,并且這次比德爾塔的傳播力更強。
消息一出,經歷了一輪德爾塔肆虐的,歐美股市齊跌,油價閃崩。
不過,隨著研究的推進,專家們發現,雖然奧密克戎傳染性強,但是與其他變種的突變很不相同,并且目前呈現出的毒性相對較弱,住院率低于德爾塔。
市場恐慌有所緩解。但可能又將要推高全球的新增病例……
總之,尚不是可以掉以輕心的時候。
二、美聯儲Taper:靴子落地
隨著美國通脹不斷高漲,美聯儲終于在11月的FOMC會議結束后宣布縮減購債規模(Taper)。
美聯儲在去年修改了框架后宣布,除非美國就業取得“實質性進展”,否則美聯儲將保持寬松的政策,并且愿意容忍更高的通脹。
展開全文此言一出,市場的目光齊齊轉向了美國的非農月度數據,這代表了美國最新的就業恢復情況。
不過,雖然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說,目標是恢復就業,但卻并沒有一個客觀的數據作為目標。就業恢復與否,實際上是一個主觀的判斷。
并且,作為衡量指標之一的非農數據表現并不穩定,在10月強于預期,卻又在11月爆冷。
于此同時,美國的通脹已經逼近失控,
黑云壓城城欲摧,美聯儲再不能將通脹視為“暫時”,在本月的FOMC會后聲明中刪掉了這句表述,并宣布將加快Taper,明年三月將結束購債。
Taper加速已經確定,加息預期也在弦上,接下來就看什么時候縮表了。
三、土耳其減息:倒行逆施埃爾多安
隨著美聯儲加速Taper,各國央行也紛紛開始了緊縮腳步,唯有一個國家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同樣面臨著高企的通脹,土耳其總統卻一聲令下:
“得減息!”
“得減息!”
這位堅信著“加息一無是處”的總統,認為利率上升會刺激通脹,而下調利率會壓低通脹。為了執行他的降息政策,埃爾多安解雇了幾乎所有阻礙他執行這一主張的經濟官員。
在埃爾多安的主張下,土耳其央行自今年9月以來已將基準利率下調了500個基點。受到降息影響,土耳其里拉匯率貶值超過50%。
為了挽救搖搖欲墜的里拉,埃爾多安又出了一個神招:如果里拉兌硬通貨的跌幅超過銀行承諾的利率,政府將彌補存款持有人的損失。
埃爾多安稱,此舉是為保護公民儲蓄免受里拉匯率波動的影響。
土耳其央行為了撐住匯率已經釋出渾身解數,只是里拉匯率穩住了,土耳其的外匯儲備也要耗盡了。
并且,在埃爾多安自豪地宣布“穩定匯率的計劃成功”之時,
埃爾多安曾經說:
“不要對我有任何期待,我將繼續做真主要求我做的事情?!?/p>
“不要對我有任何期待,我將繼續做真主要求我做的事情?!?/p>
不知道他所信奉的,能不能支撐土耳其走出困境。
四、拜登萬億刺激方案難產:“釘子戶”曼欽
在競選之時,拜登就曾表示美國經濟需要更多財政刺激。
今年上任后,拜登就迅速推進了一項1.9萬億美元的刺激法案。該項法案落地后,拜登又表示,還將推動一項關于基建的,更大規模的刺激法案。
只不過,后者的推進,并沒有像前者那般順利。
3月份,拜登政府提出了“大基建”刺激方案,這項方案的預算為三萬億美元,資金來源的75%將來自于加稅。這項方案旨在提振經濟、削減碳排放、縮小貧富差距,還有教育、提高勞動力素質和應對氣候變化等內容。
但不久之后,國會兩黨就陷入了僵局,共和黨不支持這項法案,而如果民主黨想要通過,必須全票。
這時,民主黨的“叛徒”出現了,他就是西弗吉尼亞州參議員喬·曼欽。他認為,在甚至無法支付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等基本社會項目的情況下,再花費數萬億美元用于新的擴大政府的項目,無異于“瘋狂財政”。
為了“搞定”曼欽,拜登做出了一系列妥協,法案也從最初的3.5萬億美元“腰斬”至1.75萬億。
但是,曼欽仍然沒有同意。因為擔心通脹以及企業稅上調對美國競爭力的影響,曼欽堅持要將刺激規模限制在1.5萬億美元內,并支持25%的最高企業稅率。
對于曼欽的“背叛”,拜登民主黨其他成員“軟硬兼施”:妥協修改法案,放狠話指責,最后甚至討論是否可以修改阻撓議案。
目前,刺激法案修訂版將在明年1月進行投票,屆時曼欽是否能被說動,且拭目以待。
五、歐洲天然氣危機:“風暴眼”北溪2號
疫情下的供需失衡,在今年下半年導致了歐洲經歷了一場天然氣危機。
對于這場危機,一些輿論將缺氣的鍋甩給俄羅斯,認為今年歐洲氣荒主要是俄羅斯“有意為之”,但其實基本面才是此次歐洲氣荒的根本驅動力。
2020年,由于疫情影響,歐洲對于能源需求的下降速度遠快于供給下降,氣價下降。但隨著今年經濟復蘇,能源需求快速回升,而能源供應恢復卻非常緩慢。
加之去年歐美意外的寒冬消耗了大量的庫存,天然氣渠道商因為去年疫情中需求萎縮,低估市場需求,未能預見到經濟復蘇的強大需求,上半年未能及時補庫存,庫存始終處于低位,所以供需一旦錯位,缺乏庫存緩沖的氣價立刻飚上天。
此外,歐洲還遇上了氣田停產、減碳政策推進過快導致天然氣替代需求急速增加等各種各樣的因素,最后共同造成了當前的局面。
七月底,歐洲天然氣價格從去年5月的歷史低點暴漲了1000%,英國本土天然氣價格達到16年來最高水平,荷蘭交易中心的天然氣創下2014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
與此同時,歐洲最重要的天然氣供應國俄羅斯,也沒有“伸出援手”,增加額外的天然氣供應。
此前俄羅斯通過管道向歐洲輸送天然氣,并且已經修建好了新的輸氣管道“北溪2號”,但還在等待德國監管部門的批準,才能開始每年向歐洲提供額外55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本來這只是時間問題,但半路上殺出了個美國,還捎帶著波蘭和烏克蘭。
美國一直反對這條管道,稱它增加了歐洲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而波蘭和烏克蘭以能源安全為由反對這條管道。北溪2號通過穿越波羅的海海底,繞過烏克蘭,俄羅斯不必再支付高昂的過境費。
俄羅斯則表示,如果不批準北溪2號的使用,俄羅斯就不會增加天然氣的供應。
這場天然氣危機,逐漸演變成了國家之間的博弈。
只是,寒冬凌冽,苦的還是老百姓。
六、OPEC+大戰美國政府:只有永遠的利益
放眼望去,今年美國政府一邊忙著抗疫,一邊又要穩定國內經濟,一邊操心其他國家,還要解決自家的能源問題。
去年疫情期間,由于需求端的疲軟,油價曾經一路下跌。為了挽救油價,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的促成了OPEC+(OPEC和俄羅斯)達成一份減產協議,全球每天削減了約20%的石油供應。止住了油價的跌勢。
隨著需求的逐漸復蘇,OPEC+也開始逐步撤銷減產,分階段增產石油。
但是美國有意見。因為需求恢復的速度太快,供給恢復的速度已經跟不上,高企的油價將打壓才有起色的經濟復蘇。與此同時,美國自己的石油庫存也在告急。
為了壓低油價,白宮數次向OPEC+施壓,但OPEC+依舊不為所動。
OPEC+認為,油價走高是全球天然氣和煤炭價格飆升的結果,與石油生產國無關,此時猝然增產,很有可能在未來帶來隱患。
但美國總統拜登仍然將美國汽油價格飆升歸咎于俄羅斯和沙特的石油供應限制,認為OPEC+在“見死不救”。
為了打壓油價,拜登甚至還下令釋放了戰略儲備,不過效果并不顯著。
就在之時,反轉來得猝不及防:
前幾天還吵得不可開交的兩撥人,現在又成了好伙伴。
七、美國散戶熱血炒股:只活一次
今年1月,美國股市上演了一場散戶沖擊機構的“熱血之戰”。
簡單說來,就是央行和財政部持續放水之下,美國年輕人們手頭寬裕了起來,。而這個時候,一家著名的做空機構香櫞在推特上發文,看空在最近一年股價翻了30倍的游戲商GameStop,。
美國版“虎撲”Reddit投資板塊Wallstreetbets上的熱血網友散戶,為了對抗香櫞,高呼“YOLO”(You only Live once 你只活一次)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逼空,大舉買入GME、AMC等被機構做空的股票。
在網友們的不懈努力下,GME股價一飛沖天,在10天內翻了15倍。
而空頭們低估了散戶的力量,在巨額損失面前,導火索香櫞“投降”,宣布放棄二十年的老本行,不再發布做空報告。
包括Melvin Capital、Candlestick、D1、Viking、Point72、Maplelane Capital在內的一連串華爾街對沖基金都損失慘重。而GME的股價已在10天中翻了15倍。
這場風波中,最讓市場震驚的是,為了“圍剿”散戶,券商竟然“耍賴”,選擇了關掉服務器,限制交易等“拔網線”措施,招致輿論的猛烈批評。最終被美國證券委員會出手制止。
“打爆”空頭的目標基本達成,如潮水般聚集的散戶們,最終又如潮水一般各自散去。彼時風暴中心的GME,也從歷史高位483美元跌回了“大戰”前的50美元附近。
此后,另一做空機構渾水創始人指出,在這場瘋漲的幕后,機構才是最大的贏家。
這無疑是這場戰事中最荒誕的結局。
八、Archegos世紀大爆倉:杠桿是魔法 也是魔鬼
在美股“散戶大戰空頭”后不久,華爾街又有基金爆倉了,而且還是“人類史上最大單日虧損”。
這次的主人公,是對沖基金老虎基金的前亞洲基金經理Bill Hwang,以及其旗下的家族辦公室Archegos Capital。
3月25日,騰訊音樂、愛奇藝等中概股盤中一度下跌近20%,這對重倉的Bill Hwang造成嚴重打擊,最終無力追加保證金的他,只得清算了自己全部的資產。
此次拋售的總金額達到190億美元,導致相關股票市值蒸發330億美元,約合2159億人民幣,成為“人類史上最大單日虧損”。
如此大的虧損,跟Bill Hwang的驚人的高杠桿離不開關系。
Bill Hwang在離開老虎基金后,以2億美元的自有資金創立家族辦公室Archegos Capital,在短短8年時間里將資產規模擴大到150億美元,但他通過杠桿交易持有的倉位超過500億美元。
高杠桿帶來的高收益不僅讓Bill Hwang不知收斂,也吸引了投行為了高額傭金不顧風險而向其出借股票。
在每年高達千萬美元的傭金面前,摩根士丹利、高盛、瑞信、野村等投行都為Bill Hwang提供了數以十億美元計的信貸服務。
這次爆倉中,野村證券、瑞銀、高盛都。因為Archegos已經被清算,剩下的只能由各家投行自己承擔。
事后,,這家投行曾給Archegos數周時間用來籌借錢款并追加保證金,而Archegos應付瑞信的話術也很簡單:太忙,應付不過來。
網友評論道:
“如果你欠銀行100美元,那是你的問題;如果你欠銀行1億美元,那是銀行的問題。”
“如果你欠銀行100美元,那是你的問題;如果你欠銀行1億美元,那是銀行的問題?!?/p>
鬧到這個局面,只能說,人心確實不足蛇吞象。
九、馬斯克減持特斯拉:只是為了繳稅
有人賣股票是被迫清算,有人賣股票則是因為繳稅。
今年馬斯克可以說是“春風得意”,不僅SpaceX ,特斯拉的股價也節節攀升,在拿下了之后,特斯拉踏入了萬億市值俱樂部。
在今年年初就登頂世界首富的馬斯克再一次刷新了個人財富的紀錄,。
不過,“人紅是非多”,馬斯克被聯合國盯上了。糧食計劃署官員在推特上,稱祝賀馬斯克成為新的世界首富,并呼吁馬斯克向聯合國捐款。馬斯克也不傻,在推特上跟這位官員你來我往,。
看熱鬧是一回事,對于馬斯克巨額財富帶來的稅務問題也引發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推特狂熱愛好者馬斯克隨后在推特上發起投票,詢問網友是否支持他出售10%特斯拉股票用以納稅,最后網友投票的結果自然是支持,“史上最大減持公告”似乎就這么達成了。
一言既出,馬斯克開始了,套現了150多億美元,也繳了110億美元的稅。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特斯拉的股價也開始連連下跌。到圣誕節前,特斯拉市值已經較馬斯克減持前縮水了兩千億美元。
但是,看好特斯拉的投資者仍有很多,包括馬斯克自己也在,特斯拉的股價近日又有連續上漲之勢,市值也回到了萬億美元。
難怪“大空頭”Carson Block 直呼“。
十、Facebook all in 元宇宙
要說今年什么賽道最火,元宇宙是其中之一。科技巨頭爭先恐后入局,押注這個“未來互聯網的終極形態”。
這些巨頭中最拼的,當屬Facebook,和它的創始人扎克伯格。
今年以來,Facebook的狀況一直不佳,先是因為用戶隱私問題遭遇監管和道德困境,另一邊又正面臨年輕用戶數據和收入流失的問題。
眼看Facebook可能要到達增長的瓶頸,扎克伯格毅然選擇元宇宙作為公司未來新的發展方向。他希望在未來用5年左右的時間,將Facebook打造為一家元宇宙公司。
10月28日,在Facebook旗下Oculus平臺的年度開發者大會上,扎克伯格宣布,Facebook公司將改名為meta,他說這個名字來自希臘語,意思為“超越”。
當然,這也是元宇宙“metaverse”的前半部分。
雖然此前關于扎克伯格要“all in元宇宙”的消息已經鋪天蓋地,但是當這個消息真的落地之時,才讓人真切地感覺到了扎克伯格的決心。
在開發者大會上,他宣布2022年將在元宇宙上投入1000億美元。
如此聲勢浩大的入場,不得不讓世界重新審視起元宇宙的價值和意義,也掀起了下半年來全球市場對于元宇宙概念的追捧熱潮。
本來已經接近18歲成年的Facebook,如今幾乎要重新清零,再次進入創業周期,確是一件需要極大勇氣和魄力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