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股份制出現,股權和治權早就分家,股東不可能參與日常管理,只能委托團隊進行管理,但股東還有重大事務的決策權,比如重要人事任命,重大事項審核。
現在出現一些新跡象,部分股東弱化了股權控制公司的能力。比如,對并購公司失去控制。
前幾年上市公司大并購,留下很多后遺癥,表現之一,就是無法控制100%持股的子公司,亂象頻仍。
這跟普通人的認知不同,100%控股,怎么就不能控制公司。
這類情形主要是因為,收購時有業績承諾,為了讓高管和股東們完成未來幾年的業績承諾,就要保留原班人馬,如果過早掌控,在自己手上業績達不到預期,雙方容易扯皮,這個階段是考驗并購公司成色的過渡期。
一種情況是并購對象很優秀,完成承諾,皆大歡喜,但是很多完不成承諾,這個時候又分兩種,并購對象和上市公司高管配合,為了上市公司業績需求,子公司業績造假或者美化,業績承諾期過后再暴雷,上市公司提巨額商譽。這種情況經常發生,都不會造成失控。
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并購對象業績不好,想做調整又沒有得到同意,并購對象股東吃到嘴里的肉還要吐出去,矛盾暴露出來,上市公司派人接管,卻發現公章財務等都難以掌控,雙方互相扯皮,比如并購對象會指責上市公司制造障礙,導致業績難以完成等等。
盡管100%持股,無法掌控的主要原因,是沒有進行實質控制,盡管100%持股,還浮在公司外部,并購對象管理層和上市公司利益不統一。掌控的關鍵,是雙方利益一致,更簡單的方式是派自己的利益代表。
現在還有一種趨勢,是AB股設置,同股不同權,增加內部管理層持股權重,降低外部財務投資者決策權,這其實對外部投資者不利,但是股東們達成了一致意見,希望管理層提高決策效率,減少外部股東干擾,以增加創業成功的可能性。這種股權架構在國內赴港赴美上市的科技醫藥類公司很常見。這其實有不同尋常之處,本來股東權益不應劃分三六九等,但現在經過改造,一部分股東權力被削弱了。
還有一些股東的權益,也被嚴重削弱,只是沒有被寫在明面,隱藏了起來,比如有些國企,當地國資只持有一成多的股東,卻能牢牢控制上市公司,外人插不得手,也沒人能奪權,外人增持容易,但掌控起來不容易,即使是民營企業,如果沒有掌控方的認可,外來者也很難主導,爭奪曠日持久,常常伴隨一些投票權異議。
此外,上市公司實際掌控者或者其一致關聯方,在出售公司股權時,往往伴隨著一部分投票權的讓渡,這其實也是股權和治權分家的情況,一般都是出現在實控權轉讓的特殊時期,表明原實控人的誠意,背后還是原掌控人的超然地位。
股權本應該“人人平等”,但實際上很難做到平等,外部股東權力在本已不占優勢的情況下,還在大幅削弱,實際掌控公司的管理方支配能力強大,還在爭取更多。這很難說是進步還是退步,只是形勢發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