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被稱為元宇宙元年。不僅各互聯網大廠集體落子布局,資本市場也在積極尋找“元宇宙”的投資機會。
那么,元宇宙的哪些“魔力”,讓其成為焦點?元宇宙的發展,又將帶來哪些投資機會呢?
近日,澎湃新聞記者專訪了民生證券通信、元宇宙首席分析師馬天詣。他也被稱為中國第一位元宇宙首席分析師。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解釋元宇宙,我認為它是提高人們生活辦公和企業生產效率的工具。”馬天詣表示,元宇宙其實已經在我們生活中存在了幾十年,并非是憑空而出的一個概念。過去我們對于沉浸感、社交網絡、數字資產的向往,均是元宇宙的內涵。
馬天詣指出,當下元宇宙成為各方關注焦點,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國內外互聯網公司在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迎來了一個相對的成長瓶頸。二是新一代從出生便接觸互聯網的年輕人,在生活中對互聯網的向往和偏好,較上一代慢慢接觸互聯網的人群有所不同。三是元宇宙對企業的發展周期,帶來了深刻的變化。
馬天詣說,雖然當下似乎“萬物皆可元宇宙”,但總體而言,元宇宙與現實中的產業和行業仍是息息相關的。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內容側、終端側、平臺側、基礎設施側。目前階段,雖然“看得到”也“摸得著”的內容,更多集中在內容側和平臺側,但下一步,元宇宙將對人們生活、辦公習慣,都帶來特別大的變化。
“其實,開始研究元宇宙,與我個人的經歷是息息相關的。一方面,數學專業讓我對世界的認知邏輯化更強。另一方面,則是我此前研究的通信行業,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元宇宙的概念。”馬天詣稱。
不過,馬天詣表示,與傳統行業相較,元宇宙的研究需要從業者保持對探究世界的好奇心,同時接受大量的新知識,甚至是新的理念。例如,在以物易物階段,我們可以拿兩頭羊換一頭牛,但一頭牛換一張紙是不可能被接受的。但在紙質貨幣出現后,用紙換牛便成為正常的事情。
對于未來的元宇宙研究行業,馬天詣下了三個判斷:一是雖然其是第一個元宇宙首席分析師,但肯定不是最后一個,未來將有很多傳統行業的分析師,轉向元宇宙。二是未來很多公司包括券商,都將會有虛擬人物作為代言。三是未來將出現越來越多的虛擬身份登記,來替代真實的姓名和身份。
展開全文在投資方面,馬天詣建議投資者,現階段可從終端側和基礎設施側“掘金”,機會相對更為確定,內容側公司短期出業績的可能性較低。同時,在過去一兩年內,一些云服務的基礎設施側公司,估值達到了相對高點,目前正處于估值消化階段。
策略方面,馬天詣認為,現階段元宇宙投資可更多關注美股和A股,對港股保持相對謹慎。其中,看好三大投資方向:一是終端側解讀視覺觸覺的公司,二是平臺側具有社交屬性的公司,三是能夠與新能源車發展進行完美場景融合的激光雷達。
以下為澎湃新聞記者對馬天詣的專訪實錄(略經編輯):
澎湃新聞:在您看來,元宇宙到底是什么?
馬天詣: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解釋元宇宙是什么,我認為它是提高人們生活辦公和企業生產效率的工具。
其實,元宇宙已經在我們生活中存在幾十年了,并非是憑空而出的一個概念。過去我們對于沉浸感、社交網絡、數字資產的向往,也是元宇宙的內涵。
可以說,在過去10年和未來10年,我們在生活中如果不使用區塊鏈、比特幣等,是沒有關系的。但對元宇宙,我們在之后的生活中是必須與之相伴隨的,甚至是相伴至未來幾代人。
澎湃新聞:元宇宙的哪些“魔力”,讓它成為了各方關注的焦點?
馬天詣:元宇宙成為當下各方關注的焦點,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國內和國外互聯網公司在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迎來了一個相對的成長瓶頸。就歷史經驗來看,每經過一次反壟斷之后,都會迎來一輪大的技術革命和創新。以國內為例,PC互聯網時代,“BAT”都是發展非常好的公司,但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后,百度有所掉隊,字節跳動一躍成了新的寵兒。
因此,下一個互聯網時代,是否還會有巨頭企業掉隊,是當下“大廠”必須思考的問題。
其次,80年代或90年代出生的人,是在成長之后才逐步接受的互聯網。而現在的年輕人和孩子,則是從一出生就生活在互聯網時代。因此新一代年輕人在生活中,對互聯網的向往是不同的,偏好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如對虛擬偶像的喜愛等。
再次,是企業側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例如,之前車企的信息化更多是在生產制造側,當下則是研發側的全面革新。
具體而言,相當于過去企業要做出硬件設備,然后再給客戶送樣,這個周期是很長的。但目前,企業在研發的早期,便可以通過元宇宙加強預溝通,大大縮短科技企業創新送樣的過程。
可以說,有了元宇宙,科技企業產出利潤的時間,相較此前的時間周期,有望大大提前。
澎湃新聞:目前,似乎“萬物皆可元宇宙”。您認為元宇宙到底與哪些現實中的產業或行業息息相關?
馬天詣:現實生活中,其實有許多問題需要放在互聯網中去解決。
例如,此前我們去看電影,一般是先去線下的電影院觀看,隨后是通過電視或網絡進行觀看。現在,雖然同樣是去線下電影院,但越來越多的觀眾,選擇具有“沉浸感”的觀影方式,如選擇IMAX、3D等方式。
這個現象說明,當前人們在生活中,對價格的敏感度在下降,對體驗感的追求在大大提高。
同時,在購物層面,近幾年線上購物發展的如火如荼,電商規模呈幾何式增長。但近來,在“買家秀”與“賣家秀”對比中,線下購買熱度再起。
此外,大家的朋友圈也發生了一定變化。我經常說,朋友圈是人們“靈魂深處的歸屬地”,但隨著人們人際關系不斷發生變化,可發的內容也在不斷減少。
可以看到,雖然互聯網帶給我們了很大便利,但同時也帶來了很大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是元宇宙可以解決的。
例如,未來更具有沉浸感的3D影院,是否可以“飛入尋常百姓家”呢。之后看足球或籃球比賽,是否可以在虛擬空間“比鄰而坐”呢。
同時,雖然現在我們發的朋友圈,都是文字、圖片或短視頻,未來能否用長視頻來記錄生活呢。
此外,以前人們頭腦中的一些想法,更多是一晃而過,未來能否放在元宇宙中,在“造夢師”的助力下實現呢,然后像朋友圈一樣讓更多的人看到,進而被認可。
即人們創造內容,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的過程,未來將被元宇宙徹底改變。
澎湃新聞:對下一步元宇宙的發展路徑,您有什么預測?
馬天詣:對于當下元宇宙的發展,目前主要有四方面環節內容,分別是內容側、終端側、平臺側、基礎設施側。
具體而言,內容側,即游戲和虛擬人等。未來,企業請虛擬偶像來代言并非不可能。同時,內容側也是實體企業和個人創作內容最多的一部分。
終端側,目前VR/AR作為鏈接現實和線上虛擬世界的“橋梁”,正不斷演進。如過去VR想達到好的效果,需要鏈接一臺高性能的電腦,但現在已經相對的分離了。
平臺側,如Facebook、英偉達等公司,不斷加速對元宇宙的應用,Facebook甚至將自己廣為人知的名字,都改成了與元宇宙相關的meta。
我經常這樣比喻:Facebook這樣一個50歲的人有一天忽然把名字改了,可以看出其對發展元宇宙事業的堅定。
基礎設施側,即與傳輸、供電等相關的服務器、交換機、光模塊等基礎設施的發展,也將迎來提升,給元宇宙發展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
目前階段,我們“看得到”也“摸得著”的內容,更多在內容側和平臺側。如游戲制作和相關公司營銷策略的改變,以及國內外大型互聯網平臺對元宇宙的更多介入。其中,在平臺側,可以看到Facebook對于元宇宙生態的全面布局,如終端設備、操作系統。
可以說,下一步元宇宙將對人們生活、辦公習慣,都帶來特別大的變化。
澎湃新聞:是什么原因,讓您專門關注并開始聚焦研究元宇宙這個行業?
馬天詣:開始研究元宇宙,與我個人的經歷是息息相關的。
首先,我本科和碩士念的專業都是數學系,因此看問題的邏輯性更強一些,也讓我認識到目前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是不足的。例如,在黑客帝國影片中,主角戴上腦機接口后,很快便學會武術,其實我們現在做的絕大多數事情,正是用更短的時間去學習更多的知識。
其次,是看到當下資產的轉移,正從“實物向實物”發展到“實物向虛擬”的新階段,例如數字人民幣的發展等。目前,我們的線上轉賬只是一個記賬體系,未來每個人都將會有具有人民幣編號的數字貨幣。
再次,則是我個人對世界認知的改變。以前,我更加追求用科技提升效率,進而改變人類的理念,現在則更想探究生命的本源和未來人類的歸處。
因此,我對世界認知的變化,讓我逐步開始加深對元宇宙的研究。其實在元宇宙概念并沒有很“火”的時候,我便已經開始研究“物聯網元宇宙”的概念。
澎湃新聞:作為業內首位元宇宙行業首席分析師,您也負責通信等“傳統”的研究行業。元宇宙的行業研究工作,與其他行業研究是否有很大不同?有何“共通”與“差異”?
馬天詣:目前,很多傳統行業特別是科技行業,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便是把更多的人更好地連接在一起。例如,以前見面需要騎馬,后來發展至汽車飛機等,到現在可以進行遠程的視頻等。可以看到當年在西游記里看到的“千里眼”“順風耳”等場景,現在絕大部分都已實現。
我此前研究的行業是通信,到現在我也認為通信是一個特別偉大的行業,因為其構建了一切事物的底層。在我看來,完成一次有效的連接,就是通信行業。在這方面,與元宇宙“萬物相連”的概念有共同之處,所以通信從業人員可以更好地理解元宇宙概念。
不過,與傳統行業相較,元宇宙的研究需要從業者保持對探究世界的好奇心,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元宇宙研究需要涉及大量的新知識,甚至是接受新的理念。
例如,在以物易物階段,我們可以拿兩頭羊換一頭牛,但一頭牛換一張紙是不可能被接受的。但在紙質貨幣出現后,用紙換牛便成為正常的事情。同樣,目前虛擬貨幣甚至虛擬資產帶來的降低交易成本,減少交易摩擦,進而提升世界的運行效率,也在發展之中。而對此有認識是需要理解的。
在研究行業,關于元宇宙我大膽下三個判斷:一是我雖然是第一個元宇宙首席分析師,但肯定不是最后一個,未來將有很多傳統行業的分析師,轉向元宇宙。二是未來很多公司包括券商,都將會有虛擬人物作為代言。三是未來將出現越來越多的虛擬身份登記,來替代真實的姓名和身份。
澎湃新聞:在您看來,“元宇宙”有哪些投資邏輯?
馬天詣:整體而言,元宇宙的投資機會,還是需要從內容側、終端側、平臺側和基礎設施側四個方面挖掘。
具體而言,目前內容側的公司,更多是傳統互聯網的發展模式,培養用戶活躍度等,因此短期出業績的可能性比較低。而終端側和基礎設施側的機會,相對而言是比較確定的。
終端側方面,可以看到很多VR/AR制造公司,與此前的手機、車載顯示等制造業務相較,元宇宙終端的制造技術難度有所降低,因此未來的終端配套設備產品會做得比較好,下一步應該會出業績。
基礎設施側,隨著元宇宙的廣泛應用,帶來流量基礎設施的環比和同比提升是比較明顯的,因此機會也比較大。
不過,投資者需要注意,過去一兩年間,由于疫情的影響,不少云服務和流量的公司,估值達到了一個歷史的高點,因此這些公司的估值,目前正處于消化階段。
澎湃新聞:目前,市場上具有“元宇宙”標簽的公司不在少數。您認為,元宇宙的核心公司有哪些?
馬天詣:在公司層面,元宇宙發展的終極受益公司,一定是生物學與腦科學公司。不過,短期而言,終端側公司有望受益,特別是解決視覺觸覺問題的傳統VR/AR公司。
而在平臺側,看好具有社交屬性的公司。元宇宙的底層邏輯和通信可謂一脈相承,需要讓受眾進行長時間的沉浸,才能更好地建立起經濟消費提醒,因此需要好的社交網絡。而現階段,能把社交做好的公司并不多。
此外,激光雷達是元宇宙與新能源車結合的最好應用場景。元宇宙的核心是有更好的成像和交互,而新能源車從電動、智能向無人駕駛的演化過程,激光雷達的應用前景非常可觀。
市場層面,建議投資者關注美股和A股的元宇宙產業鏈公司,港股需更加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