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催化之下,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逆勢增長,備受資本青睞,同時,監管政策的明晰和收緊為行業控住了“火候”。
在盈利模式未明晰、群雄混戰的態勢中,互聯網企業的價值空間究竟在哪里?總的來說,從各企業的探索方向來看,有四方面明顯轉變:資源鏈接由線上轉向線下,服務范圍由醫療拓展至大健康,創新重點由“藥”轉向“醫”,引流通道由重渠道轉向重內容。
現狀
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逆勢增長
多企業啟動上市
中國互聯網協會2021年7月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1)》顯示,2020年,中國互聯網醫療健康市場規模達到1961億元,同比增長47%,報告預測,2021年,中國互聯網醫療健康市場將達到2831億元,同比增長45%;大健康產業整體營收到7.4萬億元,同比增長7.2%;醫療信息化市場規模突破650億元,同比增長18.6%。
同比增長47%,這個增速超過了網絡音視頻(44%)、云計算(33.6%)等其他互聯網產業,在2020年可謂驚艷。
資本市場也青眼有加。2021年,互聯網醫療行業大額融資頻現,頭部效應顯現。據動脈網《2021互聯網醫院行業報告》,從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互聯網醫院領域一級市場共有16起融資并購事件,總融資額達234億元人民幣,約一半的融資處于C輪及之后,其中,發生在2021年的有圓心科技、微醫、叮當快藥、康愛多、好心情的多項融資并購。
2021年,互聯網醫療行業迎來一波上市潮,微醫、叮當快藥、智云健康、圓心科技先后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醫脈通成功上市香港聯交所。
政策
監管政策進一步明晰
展開全文行業紅線漸顯
資本市場的高歌猛進中,互聯網醫療行業監管政策進一步明晰。
2021年一開局,“規范發展”就成為互聯網醫療行業政策面的主基調。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互聯網+醫療健康”第三年被寫入,用詞是“規范發展”。
互聯網醫療在2018年拿到正式“準生證”(即《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等3個文件出臺)后,在互聯網上進行常見病、慢性病的復診被明文許可,相關的管理、監管辦法也有了框架和制度設計。在此后數年間,我國互聯網醫院數量迅速增加,實際操作中出現了各種新問題和爭議點,亟須監管辦法來進一步明確、劃定界限,例如,關于“復診”的界定,關于互聯網首診能否放開,關于網售處方藥的合規問題等。
2021年11月,上述問題在新公布的《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征求意見稿)》中有了答案,互聯網首診仍未開放,目前只允許在線上進行復診,但同時對復診如何判斷有了更明確的規范,即,將判斷權力交給接診醫生,醫生需要從患者處拿到相關證明資料。
對于2021年行業中曝出的藥品回扣線上化問題,網購處方藥不規范問題,上述征求意見稿也明確:禁止統方、補方等問題發生,醫療衛生人員的個人收入不得與藥品和醫學檢查收入相掛鉤。
“隨著醫改進入深水區,發展互聯網醫院應成為深化醫改的助推器,而非繞開醫改的避風港”,中國社會科學院健康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秋霖談到,互聯網醫療注定是“嚴監管”領域,因為醫療行為必須是全程監管、可追溯、責任可倒追的過程。
這份監管細則出臺后,必將影響深遠,一方面,它針對若干行業弊病提出了禁止措施,會成為今后整治和執法行動的依據,也會影響行業走向,另一方面,它在細節上進一步明確了線上線下一體化管理的大原則。
總體上,陳秋霖認為,新冠疫情后,互聯網醫療相關的政策進展是樂觀的,疫情剛出現時,多部門出臺政策推動互聯網醫療發展,監管細則是在推動行業發展的同時對行業提出了規范要求。
盈利模式
行業很熱,但從哪里能掙錢?
“這個行業雖然很熱,但是并不掙錢,行業還處在發展的起步階段”,這是陳秋霖對互聯網醫療行業的基本判斷,直指互聯網醫療企業還未明晰的盈利模式問題。
對于公立醫院主導的互聯網醫院來說,互聯網醫療是公共衛生事業的一部分,盈利問題不在討論范疇,而對于互聯網平臺主導的互聯網醫院來說,盈利是行業發展的基本驅動力和可持續發展先決條件。
在我國的醫療衛生體制下,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線下的公立醫療機構,在公立醫院已大批入場的情況下,互聯網平臺辦互聯網醫院,它的價值空間究竟在哪里?
這個問題,從互聯網企業一路摸索轉型的歷程能夠窺見一角。醫療是個資源短缺又信息嚴重不對稱的領域,互聯網普及之初,掛號是公眾的第一需求,以微醫、好大夫為代表的掛號平臺崛起;隨著互聯網論壇文化的興起,丁香園應運而生,聚集大量醫生用戶,并伴隨著內容行業的爆發而打出知名度和影響力;互聯網大廠入局后,新誕生的行業巨頭帶有母系資本的鮮明印跡,如阿里健康、京東健康就以醫藥電商為主要支柱。
隨著政策的放開和規范,在線問診幾乎成為互聯網醫療企業的“標配”功能,而在網售處方藥監管收緊的背景下,可以預見的是,市面上眾多的醫藥電商平臺將與具備問診開方權限的互聯網醫院產生更為緊密的關聯。
而從目前局面來看,被證明穩能賺錢的領域只有醫藥電商,其他領域情況不一,與企業本身的運營能力息息相關,并已呈現頭部企業的虹吸效應。
雖然已有頭部企業領跑,但互聯網醫療還處于群雄混戰、百花齊放的行業生態之中,反壟斷的大棒暫時還沒有打到這個領域。
探索創新
發力科普內容探索會員制
為醫生開發互聯網工具
2021年,互聯網醫療企業的探索嘗試更為多樣化。
大家都在默默補課的是內容領域。平安健康在上半年推出了醫生科普大賽,數月時間內征集到了近兩千個來自醫生的科普視頻;阿里健康旗下的醫鹿APP也進行了開放征稿,重點放在大健康類、母嬰類、美容類、測評類等,征稿啟事上標明稿費水平:800元/篇;百度也在打造全新科普內容“百度健康醫典”,借助搜索入口對于用戶關注熱點的信息優勢來生產內容;字節跳動入場稍晚,其旗下的“小荷”APP設置了頗具特色的患者案例分享板塊,并進行社群化動作,還開始置入母公司擅長的視頻產品。
會員制是不少平臺在嘗試的產品模式。據課題組初步統計,好大夫在線、春雨醫生、微醫、人民好醫生、丁香醫生、平安健康等均開通了不同形式的會員服務,有以時間為單位享受的包月、包年私人醫生服務,有價格從9.9元包月至數千元不等的“家庭套餐”,還有針對不同群體不同需求的個性化定制套餐,如兒科專享套餐、萌新媽媽卡、鼻炎康復卡等等。
一些另辟蹊徑者瞄準了醫生群體。2021年初,騰訊健康面向醫生推出云上工作臺“騰訊云醫”,借助微信小程序入口,幫助醫生進行患者管理、隨訪等。百度上線“輕竹健康”品牌,推出小程序“輕竹管家”、輕竹健康APP醫生版,協助醫生進行患者管理,同時推出相關項目計劃,扶持醫生和MCN機構。丁香園已在醫生社群領域運營多年,在對用藥助手等成熟產品升級換代的同時,也在基層醫生培訓方面繼續深耕。
也有企業在專業化的道路上深耕。醫聯堅持“嚴肅醫療”戰略,成立學術委員會,啟動多學科專家共識項目,推出糖尿病等多個病種的線上疾病管理SOP。京東健康持續探索專病專科領域,已開設心臟中心、耳鼻喉中心、中醫院、呼吸中心、精神心理中心等27個專科中心,并牽頭組建“互聯網醫療專家委員會”,探索線上線下一體化質控標準。
出品:南都健康聯盟“互聯網+醫療”課題組
統籌:尹來 王道斌 游曼妮
采寫:南都記者 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