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季報歷來是見證基金經理“心性”的地方:
熱愛總結的如張坤蕭楠,上千億資產也不耽誤精心遣詞造句,言為心聲。
文思泉涌的如焦巍楊銳文,每季不留下幾句擊中人心的名言,這篇季報算是白讀。
熱情犀利如“狀元”崔宸龍,“高屋建瓴”的從人類社會核心主線講起、歷史機遇字眼下昭然的是做多決心。
保守謹慎如朱少醒,始終強調,“我們預測不了市場”,“我們只精選個股”,但也不耽誤他又刷新了一年基金經理任職紀錄。
隨著2021年基金四季報披露落下帷幕,去年末在崗的2880位基金經理都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不論字數長短,都是人心寫照。
最熱賽道成最大分歧
作為2021年最熱門的賽道,新能源(含新能車)板塊是幾乎所有基金季報都繞不開的話題。
沒有跟上熱點的基金經理,在季報中反思,為何錯過這段行情,把握了這段機遇的基金經理,要思考何時兌現這個浮盈。
經歷了熱點板塊回撤的基金經理,則以歷史機遇鼓舞自己,長期堅守不碰的基金經理,則會引用目前巴菲特的名人名言。
不過不管如何看待行業的短期波動,新能源賽道的長期價值已成為大多數基金經理的認知,由新能源帶來的全球能源革命也似乎正在落地。
去年冠軍崔宸龍是目前看到的對新能源最“死忠”的基金經理。在本次四季報中,他用多個“歷史”術語來概括對新能源——這一人類社會核心主線的看好。
而此前因投資新能源“聞名”的趙詣和陸彬,在四季報中的觀點都沒有那么極致看好。
趙詣表示,從2021年12月開始,以新能源為主的公司前期因為漲幅較大,疊加對未來預期出現分歧,導致出現持續的調整。未來需要立足于基本面,選擇有競爭力的公司。
陸彬在持倉中,默默維持對地產的持有同時表示,2022年,會密切關注新能源行業的政策方向,各環節競爭格局以及動態比較估值水平。用基于基本面和估值的投資策略,動態把握2022年新能源行業的投資機會。
一句話,東西是好東西,但要看價“值不值”。
消費行業共識明顯
作為傳統的熱門賽道,也是大白馬最多的領域之一,大消費領域在風光了很長時間之后,在去年遭遇了“滑鐵盧”。
不過,隨著春節行情的到來、疫情影響的減少,疊加估值體系的調整接近尾聲,許多基金經理在季報中都表示出對未來消費賽道“回歸”的期待。
展開全文作為匯添富的“消費一哥”,胡昕煒在季報中自然對消費賽道的未來表現作出分析,其表示盡管受到部分地區疫情偶發的影響,整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略有波動,但消費結構升級、行業份額向優質龍頭公司集中的趨勢仍然非常明顯。
他還認為,當前的國內消費就如同被壓制的彈簧,當疫情影響未來逐步消退后,中國消費增長的潛力將得到充分釋放。
除了主題型的基金經理,全面選股的選手中,也不乏看好消費賽道的。其中,平安基金的績優基金經理神愛前就認為,消費板塊估值系統性風險已經基本釋放完畢,但基本面處于左側,關注明年疫情、經濟的變化,配置比例宜逐步回升。
此外,對于歲末年初的行情,神愛前還專門提到,在每年年底年初,市場資金換倉、高低切換、風格博弈等特征明顯,波動會較以往加大,這段時間相比過多跟隨市場,更好的選擇是利用市場短暫無序的狀態,以更好的價格買入中長期更好回報的成長性資產。
金融地產常被看好
和大消費賽道類似,以地產為代表的行業也成為眾多基金經理在未來看好的方向之一。
萬家基金的黃海在四季報中表示,在經濟增速備受關注的 2022年上半年,目前暫時處于困境中的地產行業獲獎帶來反轉的契機。
中歐基金的“價值派”袁維德也在季報中表示,在相關政策“加持”下,那些估值較低,且與宏觀經濟關系緊密的地產基建金融以及可選消費等行業在2022年可能會有不錯的表現。
相反,那些在過去幾年過于透支的一些行業,在新的周期里,可能較難表現,這正如2016年和2017年兩年所體現的一樣。
專說“大實話”的“新秀”們
2021年,還是“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一年。眾多“投資新秀”們在紛亂的市場中“站”了出來,接過了“老將”手中的接力棒。
去年的“股基季軍”陳金偉,就在季報中洋洋灑灑寫了超過5000字的“接地氣”小作文。在四季報中,陳金偉將2021年不錯的收益,大部分歸結于“運氣”與一些“客觀條件”,并且強調這些條件都是不可復制的,希望投資者降低對未來收益的預期。
其次,他還強調了產品規模和收益率存在矛盾,特別是在其完全自下而上選股同時又看中估值的策略中顯得異常突出。至于解決辦法,陳金偉坦言只能通過更有效率地“翻石頭”來對抗組合的老化。
對于2022年的市場,陳金偉則認為.主流賽道龍頭會有合理收益但仍難有超額收益,中小盤獲取超額收益也越來越難。無論對于龍頭還是中小盤公司,“簡單題目已經做完,只剩下難題”。
在過去幾年,做簡單題獲得的分數并不比難題少,而且做對的概率更大。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簡單題越做越少,且做簡單題得到的獎勵比以前要更少。
有相似觀點的還有“畫線派”新銳基金經理,交銀施羅德基金的楊金金。
他在四季報中表示,過去一年中小盤板塊經歷的并不是所謂整體的“風格切換”,而是其中部分個股“價值發現”。
從微觀市場觀察來看,市場對于中小盤過去一年基本面較好個股的價值發現已基本結束,整體性的估值水平都處于相對合理的范疇。
換句話說,2021 年機會的很大一塊來源是辨認“已經發生的但市場沒有認識到的事情”,而2022年的市場預計將是回歸正常狀態下的市場,即板塊和個股間沒有系統性的低估和高估。
新的個股機會來源轉變為預判“行業及個股未來即將要發生的事情和變化”,并且判斷市場會如何演繹他們。
價值投資老將靜待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在大多數堅定價值投資的基金經理心中,或許是較為難過的一年。醫藥、消費等傳統“白馬”行業均迎來了大幅調整。
不過,在四季報中,除了反思之外,這些價值投資選手也看到了機會。劉彥春在四季報中預期,投資最困難的階段已經過去。保持耐心,價值總會回歸。
面對困難的一年,每位價值型選手的選擇也各有不同。王宗合選擇的是“迎難而上”,在四季度高位接手新能源標的。而這或許基于堅持看好其中的龍頭個股機會。
另一位具有價值思維的成長型選手,鵬華基金副總梁浩,也在四季報中向市場主流共識靠近,適度減少了過于個性化投資的比例。
不過,梁浩也強調,與主流共識標的之間的靠近并不是向相對收益和排名的妥協,而是切實認識到,投資收益除了來自企業家個體的創造力外,也來自于國家的、產業的競爭力的自然延伸。
與之相對的是劉彥春一如既往的堅持“喝酒”、“吃藥”行情。在他看來,從跨周期到逆周期,從外需拉動到提振內需,邊際景氣將不再稀缺,資金趨于分散,市場風格將重新平衡。那些短期逆風的優秀公司,以及長、短期邏輯共振的行業與公司已經極具投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