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銷量受消費者心態變化影響
眾所周知,除了商務宴請、禮品消費外,餐飲是葡萄酒消費的場景之一,有多位酒商表示近兩年明顯感受到餐飲終端消費心態變化,對葡萄酒的銷售產生影響,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西餐廳“自帶酒水”顧客增多。
張開鵬表示,自帶酒水的顧客在餐廳和酒店先出現,近期西餐廳也慢慢增多了,而此前西餐廳不允許帶酒水是約定俗成的規矩,大概造成25%的銷量下滑。
“客戶帶兩三百元價位帶的葡萄酒的居多,他們寧愿付出50到100元的開瓶費。”多位酒商表達了同樣的感受。
有行業人士分析道,一方面餐廳有一定的產品溢價形成顧客的抵觸心理,另一方面顧客對餐廳供應的葡萄酒產品不太熟悉,所以選擇自帶。
其二,消費者更注重健康問題,酒種偏好改變。
成都一位酒商表示,“去年明顯感受到中檔酒銷量上升,餐飲店中好賣的酒零售價在五百以內,尤其集中在三百元左右價位帶。中檔酒彌補了酒的空缺,并且很多人更注重健康問題,從烈酒轉向喝葡萄酒了。”
對于是否存在消費降級問題,上海華飲成都片區的負責人曾萬波則表示,“兩極分化現象比較明顯,有一部分喝中檔酒的消費者轉向消費更便宜的酒水。”
●買酒
用來投資或收藏的葡萄酒,沒有所謂的上下價位限制。如果購買的原因是個人消費或者饋贈交際使用,建議:
日常飲用,可選擇100元以下。
周末或偶爾與家人共享時,可選100元~300元。
偶爾想打發酒蟲或交際使用,可選擇300元~500元。
特殊用酒,如值得慶祝的日子,故友相逢,或特殊交際使用,可選更位的。
●試酒
試酒的時候,怎樣能試出酒味呢?“囫圇吞酒”顯然不是方法。在試酒會上,酒是根本不吞進喉的,在口腔里試了再吐出來。試的過程主要是把一大口的酒含在口腔,通過舌頭的攪動再配合鼻子的嗅覺,試出酒味的微妙之處。
對真正懂葡萄酒的人來說,葡萄酒的保質期是一個非常不確切的概念,以法國為首的舊世界國家生產的葡萄酒,其酒標上都是不標注保質期的。這也就是說,在國外,葡萄酒一般都沒有具體的保質期,人們基本上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知識來辨別葡萄酒的適飲期。我國從2008年1月開始,對于酒精度在12%vol以上(含12%vol)的葡萄酒也不設定保質期。一瓶波爾多紅酒,可能要經過2年或以上的全新橡木桶陳釀,而有的葡萄酒甚至要經過10年或者更長時間的瓶陳,其酒體才會變得豐滿柔軟,口感也才會變得醇香濃郁,成為名副其實的陳年美酒。所以,如果葡萄酒中沉淀較多或酒瓶因陳年而太舊時,正確的方法是在飲用的時候“換瓶”,即更換裝酒的容器。在采用換瓶的同時,我們還能以這種方式來增加用餐時歡愉的氛圍。
震動對葡萄酒的影響很大,不管是漂洋過海進口來的葡萄酒,還是在你的汽車后備箱里顛簸了6個小時的葡萄酒,在喝之前,好靜置一段時間。所以,如果你在法國的普羅旺斯旅游時訂購了一箱中意的桃紅葡萄酒,那么在你收到貨的時候可先別急著喝。品酒的時候嗅覺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人的味覺只能感知酸、甜、苦、鮮、咸,五種味道,而嗅覺可以感知超過1萬種氣味。所以,對品酒影響就是香水,然后是口紅,因為口紅就是加了香味的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