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當日上午舉辦的敲鑼儀式上,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總經理陳康平等管理層,各保薦及中介機構、合作伙伴等嘉賓,與晶科能源的全體員工一起,通過現場觀禮和視頻直播的方式,共同見證了晶科能源公司發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李仙德:成為具有長期成長價值的龍頭企業
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在上市致辭中,對各方在公司上市過程中給予的支持表示感謝。他說:“登陸上交所科創板是晶科能源新的奮斗起點,我感到十分榮幸,也感到重任在肩。晶科能源將再接再厲,借助科創板平臺繼續夯實自身行業地位與技術優勢,引領行業向更高質量發展邁進,助力‘雙碳’目標順利實現,努力成為資本市場具有長期成長價值的龍頭企業。”
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致辭
夯實N型行業領先優勢,鞏固市場地位
晶科能源于2021年6月28日向上交所申報科創板上市,當年9月30日成功通過上交所上市委審核,并于當年12月28日取得證監會注冊批文。此次發行,晶科能源共募集資金100億元,將主要用于進一步完善公司N型高效電池和高效組件產品的研發生產能力,從而有效鞏固和提升晶科能源的經營業績與市場領先地位。
展開全文2021年10月,晶科能源研究院取得重大突破,高效N型TOPCon電池轉化效率在2021年內第4次刷新世界紀錄,達到了25.4%,這也是公司的研發團隊第18次打破產品功率和效率世界紀錄。基于N型TOPCon技術的晶科全新跨時代產品—高效Tiger Neo組件, 憑借更高的效率、更高的雙面率、更低的衰減和工作溫度,在性能、功率、能量密度和可靠性方面全面增強,其量產輸出功率最高可達620W,轉換效率最高可達22.30%。
目前,晶科能源的N型技術已克服了產線導入的技術關、良率關和成本關,達到大規模量產的條件。 新年伊始,晶科能源8GW產能規模的N型電池工廠在合肥已順利投產,也將加速推動行業向N型商業化生產的升級步伐邁進。
持續推動全球化戰略布局,提升市場份額
近年來,作為全球規模領先的光伏組件制造商之一,晶科能源依托于全球化的制造水平、本土化的運營和管理團隊,成功在全球市場構建了一個分布均勻的產業版圖。公司在全球超過120個國家和地區組建了專業化的銷售團隊,為超過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家客戶的地面電站、商業以及民用客戶提供太陽能產品、解決方案和技術服務。
晶科能源曾在2016-2019年連續4年蟬聯全球光伏組件出貨量冠軍。截至2021年上半年,公司累計組件出貨量超過80GW,位列行業榜首。未來,晶科能源將進一步發揮全球化優勢,并繼續加速執行市場滲透,持續提升市場份額。
垂直一體化產能優勢凸顯,加速新品量產
晶科能源已形成“垂直一體化”的產業鏈布局,從硅棒/硅錠、硅片、電池片、光伏組件等產品著手,建立起完善的產業鏈一體化優勢。同時,一體化的產能布局生產有利于先進技術實現新產品的快速量產,并可靈活增加或者減少某個環節的投入/產出,以緩沖市場變化和技術變革帶來的影響,從而實現彈性的產業鏈,并達到規模化效應,以實現成本領先。除了在國內布局眾多生產基地,晶科能源在海外也布局了馬來西亞、美國和越南三個生產基地,進一步完善了公司的全球產業鏈制造布局,實現全球的彈性供應。
公司在科創板上市之后,所募集到的資金將進一步完善公司N型高效電池和高效組件產品的研發生產能力,N型電池的產能補充將有效優化公司的V字形產能結構,實現Tiger Neo產品的快速量產。未來,公司將進一步整合垂直一體化產能,優化管理流程,完善自動化和數字化管理方式,強化持續經營能力。
創新PV+業務布局,構建生態圈
公司在BIPV、儲能、光伏制氫等方面進行前瞻性技術積累,并不斷拓展光伏在生產生活、建筑交通等領域的規模化應用場景。
早在2019年,晶科能源憑借自主研發的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技術,推出幕墻及彩鋼瓦等一系列產品解決方案,兼顧產品美觀度與發電性能,斬獲頗豐。2021年10月,晶科能源中標迪拜水電局新總部大樓5MW BIPV光伏組件項目。該項目建成后,將成為世界上規模領先、高度極高的單體BIPV系統大樓。
2021年8月,晶科能源與寧德時代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儲能業務、整縣推進光儲綜合解決方案、全球市場光儲合作、產業鏈上下游碳中和推進、基于創新光儲架構及系統集成方案的聯合研發等多領域達成了全方位的戰略合作意向。 儲能也成為晶科PV+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
公司將著力構建“清潔能源生態圈”,持續開拓應用場景,孵化新的業務增長極。
晶科能源以“改變能源結構,承擔未來責任”為使命。自2006年成立以來,晶科能源緊密圍繞國家新能源戰略規劃,憑借前瞻性的戰略布局、持續的自主創新、優質的產品質量、廣泛的銷售網絡,逐漸成為全球一流的行業品牌。登陸科創板的晶科能源,將在引領創新、銷售規模、效益水平、公司治理、社會責任和品牌影響力等方面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耕耘不輟,馭光前行,更好地服務國家“雙碳”目標,助力全球能源綠色轉型。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