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市場上資本化的龍卷風最近刮得特別猛,國內外不少電池商、車企也冀盼著借這股熱潮壯大自身,實現趕超。這是一場“鈔能力”比拼的大戰。
“寧王”眼下最大的對手LG新能源,開啟了公開募資囤積糧草,準備來打反擊戰。順便還“收割”了一波韓國民眾對本土新能源行業的熱情,在韓國股市掀起一波新投資技狂潮。
1月27日,全球第二大電池巨頭lG新能源,在位于首爾汝矣島的韓國證券交易所(KOSPI)掛牌上市。公司以每股30萬韓幣(約合人民幣1584元)的價格發行了4250萬股股票。共募集資金10.2兆億韓元(約合人民幣539億元)。
圖片來自韓國證券交易所 KOSPI
本次IPO在韓國創下多項歷史紀錄:首次規模超10兆億韓元的IPO融資;在面向普通投資者的公開募股中,預購參與人數達到了442.4萬,創歷史新高。
甚至本次LG新能源IPO拉動了韓國國內的新增開戶數,部分韓國券商的新開賬戶數據較往年增長超過了200%。
LG新能源的熱度從上市首日股價上也可看見。開盤后其股價一度上漲99%,達到59.7萬韓元/股(約合人民幣3102元)。不過隨即低走,最終以每股50.5萬韓幣(約合人民幣2666元)收盤,漲幅為68.3%,當日市值118.17兆韓幣(約合人民幣6239.3億元)。
借此公司市值也在韓國上司公司排行榜中沖擊到了第二的位置,僅次于三星電子。相比之下,同日國內的寧德時代截止收盤時的市值為1.34萬億元。
錨定寧德,這家新能源公司在市值上先實現了一半的夢。
LG新能源能在本土資本市場獲得如此高的熱情,離不開其驚人的發展速度。
自2020年LG新能源從LG化學電池業務分拆后,在全球市場的裝機量迅速攀升,超過了比亞迪、松下等一眾實力強勁的對手,在全球新能源市場上爬到了“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位置。
SNE Research 數據顯示,2021 年 1~11 月,LG 新能源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累計為 51.5GWh,同比增長 90%,市場占有率 20.5%,排名第二;而寧德時代以 79.8GWh 的裝機量,和 31.8% 的市占率排名第一。
展開全文雖然在全球市場份額上距“寧王”還有差距,但拋開寧王的主要“根據地”中國市場,LG 新能源實際上是海外品牌覆蓋最全面的電池供應商。客戶更是囊括了大眾、通用、戴姆勒、福特、現代、奧迪、保時捷、雷諾、特斯拉、現代等一眾豪華勢力。
SNE Research 數據顯示,2020年LG動力電池裝機量在全球除中國市場排名第一,裝機量達到26.8GWh,市場份額占到了 33.1%;而寧德時代裝機量為 5.3GWh,市場份額僅 6.5%,排名第五位;此外松下屈居第二,三星SDK與SK包攬前四。
有了強大的朋友圈加持和未來海量待填補的缺口,這給了LG新能源超車的機會和勇氣。不過這樣迅猛的成長速度,讓母公司LG化學既開心又苦惱。
LG 化學曾表示,考慮到未來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有必要每年為電池業務新增 3 萬億韓元以上的投資(約 158.5億元人民幣),但這對于資金缺口已經很大的 LG 化學來說有點難以承受。
LG化學已經快“奶不起”這個天天個頭猛長的孩子了。不得不分拆出電池業務,方便讓LG新能源自己“找奶吃”。當下IPO就成為一條籌措資金的好路子。
LG新能源副會長(兼CEO)權英洙在掛牌儀式上表示,目前正在與中國寧德時代爭奪全球第一的市場份額,投資不能拖延。
由于電池行業是資本密集型行業,根據市場情況進行大規模投資在所難免。不得已忍痛拿犧牲一部分股東權益來換取資金支持。此次IPO發行后,LG化學持有的LG新能源的股份將降至81.8%。
不過權副會長與公司CFO也作出承諾,在IPO后LG化學會維持 80%以上的股權,以最大限度地減輕對母公司現有股東的影響。
伴隨著LG新能源的分拆上市,LG化學的角色將變為其間接投資者。類似的故事剛在幾天前的長安汽車身上上演過。
LG新能源意圖借助此次IPO融資,滿足全球電動車市場上對動力電池的龐大需求。LG新能源表示,本次募得資金的絕大部分,將用來在美國、歐洲等地進行產業擴張,因為此地都是汽車強國。并且期望能實現規模化效應近一步縮減成本。
招股書中表明,其擴產計劃已經在六個國家展開。公司將投資 5.6 萬億韓元(約 296 億元人民幣)與通用汽車在美國建立合資工廠;投資 1.4 萬億韓元(約 74 億元人民幣)在波蘭建立工廠;在中國投資 1.2 萬億韓元(約 63.4 億元人民幣);在韓國投資 645 億(約 34 億元人民幣)韓元。
不久前的26日,通用汽車與美國LG新能源的合資企業Ultium Cells宣布將建設第三座工廠,預計2024年下半年竣工。除通用汽車外,LG Energy Solutions 還與歐洲的 Stellantis 建立了聯合工廠。
當下新能源行業已成為多年難遇的一次造富機遇,能否把握至關重要。面對老二LG高舉全韓國股民之力發起反攻,老大寧德時代的壓力與日俱增。不僅是電池供應商,就連車企也加入其中。
這場全行業的資本大戰,已經吹響了沖鋒的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