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問題不僅僅是農業科技公司要去解決的,更需要各級政府機構發力。
其實,我們剛剛談到,智慧農業是一個政府的民生工程。因此,頂層設計非常關鍵。尤其是,政策支持。
從2015年-2019年5年間,國家在智慧農業的政策和扶持上“力度特別大”,其中發布包括“信息進村入1戶”、“互聯網+”、“農民手機應用培訓”、“農業大數據”、“農業信息化”、“數字農業”等10多個政策文件。
然而,我國的智慧農業依然還處在“雷聲大、雨點小”窘況,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我們認為有3個:土地不集中、組織分散、人才缺乏。
另外,中國8億多農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足7年,在4.9億農村勞動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初中占49%,小學及以下占38%。
還有一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城鎮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72.7%,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36.%,互聯網在城鎮地區的滲透率明顯高于農村地區。
這些都說明什么問題呢?在這些群體中,互聯網技術普及非常困難。所以,人才的缺乏,導致智慧農業的推廣和落地非常困難和無力。
蔬菜種植自動控制系統組成
無線傳感器:如溫濕度傳感器、土壤溫濕度傳感器、光照傳感器、CO2傳感器等設備。
控制器:溫濕度控制器、光照強度控制器、土壤溫濕度控制器等,用于對各傳感器上傳的數據信息進行集中處理,并下發控制計算機下達的控制指令。
控制計算機、觸摸屏:用于各種采集數據的顯示、各現場設備(風機、加濕、加熱電磁閥等)的遠程控制、各數據報表的打印等。
遠程控制終端:手機、電腦等。
農業物聯網就是農業生產過程中物物相連的互聯網農業。農業物聯網自身包含了兩層意思,其一,農業物聯網表明其核心和基礎仍然是農業互聯網,它是在農業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派出200余人次到20多個國家進行學習、考察、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其二,其用戶端延伸到了物品與物品之間,物品之間通過物聯網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概念。
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