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國際社會上那么多國家都不待見俄羅斯?不得不說,這是一場觀念之戰,雖注重實力,但更強調觀念。
美國及其盟友制裁俄羅斯
上世紀九十年代,蘇聯的解體使得世界格局來了個大變樣,以美蘇為首的兩大勢力平衡被打破,美國成了統領歐洲各國的老大,俄羅斯成了蘇聯解體后的遺孤。可盡管如此,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仍是蘇聯解體后歐洲國家對俄羅斯的定位,由于最初的觀念不同,歐洲國家根本就不把俄羅斯當作傳統的歐洲國家來看待,它們仍然把俄羅斯視作具有威脅的“掠奪者”,這時候,國際社會也沒有多少國家愿意與俄羅斯建交,因為當時被俄羅斯視為對手的美國幾乎“一手遮天”。
俄羅斯吞并克里米亞半島的行為讓“觀念之別”變得更加深刻??死锩讈啺雿u是蘇聯時期赫魯曉夫贈送給烏克蘭政府的“禮物”,但是到了普京執政時,俄羅斯積攢已久的怨念需要被釋放,于是俄羅斯出兵占領了克里米亞半島,這被俄羅斯稱作“收復”,而被西方國家稱之為“侵略”,這加深了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矛盾,經濟制裁、外交制裁接踵而至,俄羅斯的名聲再一次被搞臭了,自從發生了克里米亞半島事件,俄羅斯再一次成為了各國眼中那個極具侵略意味的國家。
經濟發展的落后,讓俄羅斯在國際社會中慢慢喪失了絕對的話語權。國際社會在過去爭權略地的混亂階段中,軍事實力是各國立足的基礎,軍事實力強大也幾乎代表著該國經濟實力的強大,然而在當下的世界格局中,想要擁有真正的話語權,想要得到更多國家的認可與合作的機會,除了軍事實力強大,也必須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但是經濟恰恰是俄羅斯最大的短板,同時還要美國的制裁,俄羅斯的經濟根本發展不起來,導致俄羅斯只能發展軍事,而俄羅斯越是想用軍事實力去彌補經濟的短板,各國就越發忌憚俄羅斯,慢慢的,俄羅斯開始被國際社會的很多國家孤立。
美俄博弈
另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聯盟在國際社會占據著大部分資源,主導著國際社會的局勢,而俄羅斯是美國盟友體系的挑戰者,想要挑戰美國,那就免不了被美國及其盟友聯合打壓。
太強大之所以被孤立,這句話是有大問題的,美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為什么沒有被孤立,反而盟友滿天下?不僅僅是因為美國強大,可以被當做依賴,還因為美國與他的盟友們有著相同的觀念,相同的利益追求,美國強大,它們也會跟著沾光。而俄羅斯的強大在美聯盟的觀念中是一種威脅,一種極具侵略性的表現,再加上俄羅斯吞并克里米亞的行動,讓這種觀念變得更加不易被轉變,所以有很多國家便不再想和俄羅斯做朋友,或者說沒有足夠實力的國家不敢與俄羅斯做朋友。若是找一找這世界上有多少強國不是站在美聯盟之內的,恐怕找不出五個國家,沒有強國作為俄羅斯的盟友,俄羅斯的呼聲在國際社會就很難被響應,而反觀美國的盟友,都是英、法、德、日、意等實力比較強大的國家,再加上美國本來就很強大,這就造成了一種俄羅斯被國際社會孤立的現象。
當下,俄羅斯貌似有機會結束這種被孤立的局面,特朗普上臺,過度推崇“美國優先”的政策,使得歐美之間產生了間隙,俄羅斯趁機搞好與歐洲國家的關系,俄羅斯被孤立的局勢正在被改變。特朗普上臺之后,退出了大部分不符合美國利益訴求的國際組織以及多邊協議,大范圍的給各國提升關稅,歐盟的各成員國幾乎都被涵蓋在內。在處理伊核協議的問題時,歐美關系更是搞得非常僵硬,歐洲支持伊朗,美國制裁伊朗,此時俄羅斯混入歐美“冷戰”,支持歐盟、支持伊朗,與法德兩國的關系搞得很曖昧,俄羅斯外交的寒冬期似乎已經接近尾聲。
岌岌可危的歐美關系
在今年的聯合國大會開幕之前,美國試圖阻止俄羅斯代表隊參加會議,拒絕給俄羅斯代表團發放簽證,最后導致只有拉夫羅夫一人參加聯合國大會,拉夫羅夫在會議中批評了美國試圖孤立俄羅斯的行為,提出將聯合國搬離美國,這一言論引發熱議,會議休息期間,想要找拉夫羅夫談話的各國代表排起了長隊,這是俄羅斯外交關系回暖的良好表現。
當然,要想徹底改變俄羅斯被孤立的局面,就得徹底改變各國對俄羅斯深存與觀念之中的偏見,至于如何改變,那就得看俄羅斯愿不愿意變得“面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