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張漫游 北京報道
自中國銀行成立個人數字金融部后,其個人金融業務的發展便與數字化緊密結合。中行2021年業績報顯示,該行2021年內地個人金融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989.11億元。
中行個人金融業務的穩健發展,背后離不開該行統籌推進個人金融前、中、后臺數字化建設,將數字化基因植入個人金融業務的全產品、全流程、全領域。
數字化賦能個人金融前中后臺建設
中行2021年業績報指出,依托組織架構改革,該行持續深化個人金融業務數字化進程,具體包括制定個人金融業務數字化轉型指標體系,全方位量化數字化轉型進程,并分階段落地實施數百項措施,全面提升各業務領域數字化能力。
從個人金融部到個人數字金融部,兩字之差,但其中彰顯了中行對個人金融業務條線改革的原因。中行的策略是夯實個人金融前、中、后臺數字化建設,賦能個人金融業務高質量發展。
打造敏捷前臺,是為了構建整合協同的渠道管理能力、開放共享的場景生態能力。手機銀行已經成為各家銀行發力零售銀行業務的重要渠道,是占領流量的主要入口。2021年,中行發布了個人手機銀行7.0版本。數據顯示,手機銀行交易額達到39.38萬億元,同比增長22.00%,手機銀行非金融場景數達612個,手機銀行月活客戶數達7104萬戶。中行手機銀行通過打造“金融+場景”,“科技+關愛”,“智能+產業”,“全球+全景”四大特色,圍繞信用卡、私人銀行、養老等重點客群,推出信用卡頻道、私人銀行專區、“歲悅長情”適老版等專屬服務。
打造智慧中臺,中行構建了精準的客戶洞察能力、全流程的數字化營銷能力、專業化的產品及服務能力、深入的數據資產挖掘和應用能力。該行正在通過推進企業級架構建設,進一步整合客戶和產品信息,提升客戶體驗。具體來看,一是打造客戶信息平臺,整合中行個人客戶基礎信息、視圖信息,完善客戶畫像,實現客戶信息在不同系統和渠道之間的互聯互通;二是打造產品中臺,匯集分散在各交易系統中的產品信息,構建涵蓋產品專業屬性、銷售屬性、營銷屬性、風險屬性等的標簽體系,打造產品統一視圖,實現涵蓋數據獲取、整合、分析和應用等的全流程產品信息管理。
打造高效后臺,是為了構建高效的智慧運營能力、智能化的風險內控管理能力。中行希望建成覆蓋全面、智能高效的企業級反欺詐事中風控平臺,有效保護客戶資金安全。數據顯示,2021年,中行“網御”事中風控系統實時監控線上渠道交易76.9億筆,同比增長24.1%;年末手機銀行數字化安全認證工具開通客戶數達2020萬戶,較2020年末增長66.94%。
數字化重塑商業銀行模式
數字化轉型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強有力的體制和機制作為保障。根據中銀集團“十四五”規劃全面數字化轉型戰略要求,該行制定了《中國銀行“十四五”金融科技規劃》,圍繞“夯實基礎支撐、賦能業務發展、布局未來能力”主線,以數據為驅動、金融科技為手段,改造傳統商業銀行模式,推動集團營銷、產品、渠道、運營、服務、風控、管理等領域重塑再造,打造“數字中銀”。
完善科技治理架構,有助于統籌推進數字化轉型發展。基于此,中行成立金融數字化委員會,統籌推進集團數字化發展、金融科技、數據治理、信息科技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等工作。
中行行長劉金在業績發布會上介紹,最近中行正在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的方案。“具體工作落實方面,我們正在籌建一個專門部門——場景生態與創新部,統籌管理集團的產品創新和生態建設。就是把前臺部門、分支機構發現的客戶需求和市場機會第一時間和科技部門取得聯系并進行溝通,把客戶需求和市場機會盡快轉換成服務產品,深化科技和業務的融合,提高信息科技團隊對業務需求的響應速度和產出效應。同時優化激勵機制,加快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中行2021年業績報指出,該行在中國內地商業銀行科技條線共有員工8189人,占比為3.07%;另外,中行信息科技投入為186.18億元。
建設IT“新基建”,是夯實數字化基礎的重要手段。從中行的情況看,該行正在推進“綠洲工程”(OASIS)建設,強化企業級業務架構與IT架構頂層設計,樹立企業級中臺發展理念,提升全集團共享復用能力,加強對戰略目標的承載支撐和對業務發展、產品創新、市場變化的敏捷響應。劉金介紹稱,下一步隨著綠洲工程和數據治理工程不斷推進,該行會促進各個業務條線的線上化、數據化和智能化,重點打造數字化營銷、動態定價、開放銀行、智能風控等企業級的數字化業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