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7
南京淪陷。
國喪之痛確實令人感到胸口刺痛。
《南京!南京!》這部電影巧妙的運用了這個震懾人心的標題以及殘酷的史實成功的打造出了一部受廣電總局熱捧,傻逼憤青熱愛的“史實三級片”。
周六的下午場
周末正直觀影熱潮,《南京》這部電影幾乎霸占每個時段的場次,下午的這一場上座率差不多是100%。多半是周遭的學生,211院校的居多,還有幾個白發老人,亦有家長帶領小孩前來觀看。觀影過程中我掃射全場觀眾,除了旁邊一位年輕女觀眾有小聲驚叫,遮眼回避強奸·槍殺等鏡頭之外,整個場子是安靜的,但不是凝重的。有小孩(可憐的小孩)不明白日軍舉辦慶功宴那場戲,就大聲吵鬧起來。
結束的時候,正式精彩的時候,可是觀眾都起來了,等也亮了,沒讓我好好欣賞片尾的那段配樂。
赤裸的殘暴鏡頭拼接而成的影片
開場以及轉場的風格頗有新鮮感,黑白的鏡頭加劇了影片的真實感。
劇情隨著日本士兵的視覺慢慢推進,中國人的角色全都成了他眼中的殘酷的影像。
劉燁飾演的陸建雄是一位英勇的中國士兵,他的死被放大,被刻意放大的悲壯犧牲讓人覺得有點諂媚。日本士兵就像是一個故事收集器一樣,收集了眾多他看到的在戰爭中各種各樣的受害者(包括他自己),與妓女百合子的曖昧讓他感觸到思鄉的掙扎,姜老師的正直勇敢,讓他重新審視生命的涵義。總之,他的視覺卻永遠是他的,觀眾卻沒辦法和這位日本軍人站在統一戰線,來看待戰爭中的一切。
沒錯,這一次視角變了。日本人眼中的侵略,奸淫擄掠,都成了一種凄美的慘象。
一定數量的兇殺和裸露強奸鏡頭讓觀眾驚心,歷史被揭開得淋漓盡致的時候,觀眾卻被日本軍人的視角引開,戰爭的侵略性和日軍的殘暴性被模糊化。
影片的故事性隨之削弱,本來影片中的人物都是非常戲劇性的,唐先生與妻子的生死之別,姜老師的死,拉貝的反抗等都是可塑性極強的橋段,編劇的失誤導致影片走向了插敘式的片段。
小孩還真不能進入電影觀賞這部影片。望廣電快點出臺分級制度!
不完整的南京
太寬泛的背景之下,影片沒辦法將整個南京被淪陷的過程表現的很出色。
最終故事集中在了難民營,不過那是影片后半段的故事了。片中的慰安婦那一段導演故意拍的很寫意,鏡頭中江一燕帶頭出列以及緩緩舉起的手,在教堂里深感愧疚的拉貝,的確讓人痛心。100名慰安婦最終活著回來的只剩下幾個已經飽受摧殘的女人。
影片結尾的時候,小男孩和胖子在草叢中嬉鬧,一副釋然的樣子,真的是這么美好嗎?
活著是不是比死了好呢?
至少,那個小男孩存活至今,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請了。
戰爭!戰爭!
一場巷戰并沒有讓人覺得驚心動魄,雙方實力的懸殊大家都知道抗爭的結果。
龐大的群眾演員族群在片中的表情都是一個摸樣,那種沒有希望,生命和人性被踐踏到極致之后的表情。他們演的很傳神,我在想,那個時候的人們是因為戰爭才會把那種表情寫在臉上,可是,那些人都是現代人演的啊,群眾演員應該是本色演出吧?
是什么讓他們至今也還有這種充滿奴性和軟弱無力的眼神呢?
這個問題又是另外的事了。
戰爭過去了,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遷。
可還是有很大一群人,游走在邊緣線上,隨時迷失自我。
PS:1.小孩禁忌觀看此片。
2。看這部電影的觀眾如果在觀影途中還吃零食的話,他絕對是傻逼。我旁邊的女觀眾和她的男友在影片開始之后的10分鐘,兩個人猛吃一大盒壽司,直到看到懸掛在天線上的人頭才就此罷口。
3.演員都是實力派,包括那些本身弱小的群眾演員。
4.日本軍隊慶功演出的舞蹈表演是要傳達日本文化嗎?觀眾不需要看這些吧?
5.劉燁總算是演好了一個角色。
6.這個拉貝和《拉貝日記》里的拉貝相比,顯然被弱化了,或者《拉貝日記》把拉貝神化了?
7.美國女志愿者被閃巴掌的時候有笑場。
8.影片的結尾可謂是畫龍點睛之筆,好好享受一下那段配樂。
歡迎光臨我的博客:/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