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壯志凌云》II 的預告也出來了,這兩日閑來無事,不如分享一下這部電影背后的故事吧。
1969年,美國加州。
幾位年輕的海軍航空學員按照指示,從五湖四海而來,調到這個彈丸之地——米拉瑪海軍航空站(Miramar Naval Air Station)。
他們也因此成為美國海軍戰斗機武器學校,綽號為Top Gun的第一批學員。
國海軍以空對空導彈打擊北越的戰斗機,作為超級大國的老美,損失仍然慘重。
上尉弗蘭克·奧特帶領團隊潛心研究數月,終于定下終章——社區戰斗機的專業知識仍是制敵的一大要素,不可廢!
Top Gun學校由此而建。
盡管有了建校的審批,新生的學校幾乎一無所有,師生和設備只能東拼西湊,將就著用。
沒有老師,就從其他地方調任;沒有大綱,只好從頭開始編纂;沒有飛機,何不直接就地取材,從米拉瑪海軍航空基地求借。
學校雖小,志向卻很遠大。所有學員,無論是送進來的,還是畢了業走出去的,一定得配得上“高級”這個字眼。
這群種子飛行員,個個都是從尖子生中選出來的。
在校接受80個課時的理論課和無數次的實操課程后,他們也成了師父,將所學知識再傳給自己所在的艦隊。
這所起初無人知曉的學校,憑借自身優異的教學成果,在日后逐漸成為美國海軍部隊中的一霸。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越南戰役中,美國海軍終于減輕了對越空軍的傷亡比。
可見,對他們來說,當初堅持建校的決定是多么的睿智。
時間推到1983年。
Top Gun學校已經日趨成熟。
作家埃胡德·約納采訪了校內新一批進行空戰演習的年輕小伙子,他們朝氣蓬勃,果敢堅毅,作家用熱血飽滿的文字將他們驚險,刺激而又充滿嚴明紀律的演練記錄下來。
同年五月,加州雜志發表了埃胡德·約納的文章《Top Guns》。
好萊塢名制片唐·辛普森和杰里·布魯克海默很快被這篇文章吸引,在這些年輕的海軍飛行員的身上,他倆看到了鮮明的個性和英雄色彩。
他們很快和美國海軍高層達成協議,并用兩年的時間做足了前期準備。
1985年,兩位制片人邀請托尼·斯科特執導,同名電影《Top Gun》(譯名《壯志凌云》)終于開拍。
1986年,影片公映時,盡管遭到的批評聲不斷,票房還是持續飆升。而Top Gun學校的名聲也因此更勝從前。
盡管這部電影不是基于某一人甚至多人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但它在制作過程中,卻有許多美國官方人員的積極配合。
他們為制作組提供拍攝場地、F14戰機和制作簡報,他們甚至親自上陣,幫忙完成高難度的飛行動作。
下面介紹幾位對該片做出重要貢獻的人物。
克里斯汀?福克斯,彼時,她還沒有成為美國國防部代理副部長。該片在劇本創作時,就以她的經歷為原型,勾勒出一位聰明且妖嬈的平民女承包商(兼教官)形象。
為了讓女主演(凱莉·麥吉利斯飾演)將這一角色演活了,克里斯汀?福克斯同意讓她和自己呆上一整天,以便她了解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然而,影片在上映時,女教官卻穿著職業套裝,露出撓人的小腿,在滿是雄性荷爾蒙的新學員中登場。甚至,到了最后,她還要和不羈的學員來場“師生戀”。
查爾斯·希特利,人稱“加熱器”,他曾為埃胡德·約納的文章配圖。
也正是因為他的配圖和精彩解說,才讓制作人對拍攝這部海軍題材電影的心思更加強烈。
當《壯志凌云》劇組來到基地,向希特利尋求幫助時,他爽快地為他們拍攝了F14在高空雄飛的驚險畫面。
戴夫·巴拉尼克,他是Top Gun學校真正的教練,也是F14雷達偵察官。
他為這部電影貢獻了絢麗的特技飛行,盡管這些表演可能不適用于實戰,可它們足以激起觀影青年的無限熱情。
同時,他還幫助編劇們一起設計電影臺詞,為他們補充海軍飛行中涉及到的術語。
對于那些走進影院觀看此片的人來說,或許他們中的一部分,只是想窺探令人遐想的“基佬畫面”,欣賞男主演湯姆·克魯斯的魅惑一笑,又或許僅是為了享受主題曲(如《帶走我的呼吸》)帶給他們的共鳴感。
但是,該片中的豪言壯志和飛行場面,儼然成了Top Gun學校的流動廣告牌,也的確達到了美國海軍的宣傳效果,甚至高于其估算。
為此,軍方不得不在電影院門口設置征募點,以服務那些因觀影而燃燒起來的報名熱潮。
1996年,制片人唐·辛普森因心臟衰竭離世。
2012年,導演托尼·斯科特從洛杉磯的文森特·托馬斯橋一躍而下。
2020年6月,即將上映的《壯志凌云》II,將帶著八十年代的回憶,充滿英雄主義色彩的美國文化,和對那些已逝去生命的致敬,開始了另一段熱血征程。
至于觀眾,會對這部續集作何感想,尚未可知。
看電影使我快樂,交流電影幕后故事又能令我幸福。好啦好啦,這篇故事完結啦,bye!
電影海報
首批學員
校徽
畢業照
雜志首頁
克里斯汀?福克斯
查爾斯·希特利
F—14
50周年慶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