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城新房成交量降至低點 哪些支持合理購房政策有望推出?
剛剛過去的2022年,新房價格為時隔7年后的首次下跌,100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規模也為2015年以來最低水平。在多因素作用下,房企推盤意愿不足,剛需客戶觀望情緒更重。
可以看到,雖然各地不斷優化房地產調控政策,全年各地累計出臺調控政策超千次,但市場依然低迷,購房者入市謹慎。值得關注的是,1月5日,針對首套房信貸,央行推出動態調整機制、住建部發聲支持。對于2023年,還會有哪些房地產利好政策可能出臺?限購限貸能否進一步解除?還有哪些住房消費需求有望釋放?
2022年,100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規模為2015年以來最低水平。圖/IC photo
百城新房價格去年有7個月環比下跌
2022年新房價格為時隔7年后的首次下跌。據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2022年百城新建住宅價格累計下跌0.02%,這是2015年以來首次年度下跌,年內共有7個月價格環比下跌。其中,12月,百城新建住宅均價16177元/平方米,環比跌幅擴大至0.08%。
除了價格,同樣下跌的還有交易量。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2022年,重點100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規模為2015年以來最低水平,同比下降近四成。12月,雖然重點100城成交面積小幅回升,環比增長6.0%,但同比降幅擴大至超三成,降幅有所擴大,受多地疫情形勢嚴峻等因素影響,多個政策疊加尚未扭轉需求端低迷態勢。
而從各線城市來看,2022年,在全國市場下行趨勢持續、寬松政策效果顯現不明顯及部分地區疫情反復等因素影響下,一線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積同比下降23.7%,二線代表城市同比下降38.6%,三四線代表城市同比下降34.8%。
事實上,受市場下行影響,剛需客戶觀望情緒更重,相比之下,改善客戶購房意愿相對較好,包括北京等主要城市新房改善性產品成交占比提升。
在多因素作用下,房企推盤意愿不足。雖然隨著行業由規模化向更加有質量的發展轉變,越來越多企業不再增加銷售目標、追求規?;l展,但從去年來看房企目標完成率不盡如人意。據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從公布銷售目標的15家房地產企業來看,2022年目標完成率均值為73.6%,銷售目標完成率較低,明顯低于2021年的93.4%。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2022年,代表城市庫存維持高位,短期出清周期較2021年末有所延長,尤其是三四線代表城市出清周期超20個月,短期去化壓力較大。
值得關注的是,在多重利好帶動下,今年元旦假期期間核心一二線樓市活躍度回升。部分城市售樓處到訪量增加,但并非所有的城市出現向好的行情,市場分化仍在加劇,比如北京、上海、杭州、武漢、溫州成交面積較去年元旦假期增長,市場活躍度回升,但大多數三四線城市購房情緒仍在低位。
全年各地累計出臺政策超1120次
縱觀2022年,年初隨著鄭州打響松綁的第一槍,各地不斷優化調控政策。據中原地產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累計全國各地出臺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超過1120次。其中,自2022年11月以來,連續兩月“穩樓市”政策超過百次以上。政策內容主要涉及降低房貸利率、降低首付比例、增加公積金額度、契稅補貼等。
但是房地產市場并未因此而快速恢復。究其原因,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分析人士認為,2022年疫情不確定性及停貸潮事件拖累房地產市場修復。此外,需求端信心不足、購買能力弱、對未來收入的預期降低延緩購房者入市,也使得在需求端政策頻繁優化下,市場銷售端仍未回升。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也稱,2022年,中國房地產行業全面低迷。整體房地產市場成交量回歸到2015年,成交量萎縮超過25%,在多重超預期因素影響下,房地產全面呈現出市場銷售回落、多家民企債務違約、土地市場流拍持續等特點,標桿房企銷售全面萎縮。在此背景下,各種寬松政策優化貫穿2022年全年,不過,雖然寬松政策密集出臺,但市場仍未走出低迷,購房者入市依然謹慎。
對于當前的市場,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認為,不管是住房需求的能力,還是對住房市場的預期,比過往任何時候都疲弱,迫切需要多措并舉來提振市場的預期和信心,盡快止住房價下跌。
值得關注的是,1月5日,央行、銀保監會發布公告稱,決定建立首套住房貸款利率政策動態調整機制;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和同比連續3個月均下降的城市,可階段性維持、下調或取消當地首套住房貸款利率政策下限。與此同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公開表態,對于購買第一套住房的要大力支持,首付比、首套利率該降的都要降下來;對于購買第二套住房的,要合理支持;以舊換新、以小換大、生育多子女家庭都要給予政策支持。
對此,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此次政策充分體現了一個重要的思路,即2023年信貸政策要繼續寬松,尤其是要強調對購房剛需進行保護和支持。
“這是創造政策紅利,引導和改善市場的預期,降低購房消費的門檻,盡快讓樓市需求端能穩定下來。”李宇嘉如是說。
市場期待更多利好措施出臺
“2023年信貸政策要繼續寬松,尤其是要強調對購房剛需進行保護和支持。”這是很多機構對于政策走向的判斷。
其中,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分析人士認為,2023年需求端將會出臺更多寬松舉措是必然,主要圍繞釋放住房消費潛力。比如,近日中央財辦有關負責人表示,在住房消費等領域還存在一些妨礙消費需求釋放的限制性政策,這些消費潛力要予以釋放,限購限貸進一步解除。
此外,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分析人士表示,首套房的認定標準可能擴大,也就是松動“認房又認貸”(即“雙認”)的政策。從目前來看,很多首套購房者都是采用貸款的方式購房,置換房屋者往往通過“賣一買一”的方式實現,“雙認”的實行會大幅限制改善需求的界定標準,若以二套的標準進行購房,高額的首付比例會降低改善性需求釋放,因此2023年大概率會取消“雙認”。
在業內人士看來,雖然今年也有不少城市下調二套首付比例,但并不普遍,核心熱點城市的二套房首付比例高達七成、八成,較高的換房門檻也降低了居民換房的動力,2023年二套房首付比例有望全面下調。
而在限購方面,目前仍有大部分城市執行區域限購,本地戶口和外地戶口均有購買套數限制,隨著佛山、東莞全面取消限購,預計2023年更多熱點城市或將跟進,除一線城市外,2023年限購或將全面松動。
張大偉認為,從政策預期看,各地市場特別是一線城市市場需要針對換房改善需求推出明顯的寬松政策。2023年仍是“保交樓”的關鍵節點,也是穩預期的重中之重,伴隨著各個配套政策的不斷落實,“保交樓”資金落位的速度有望加快。對于2023年市場來說,上半年依然可能繼續下調,購房者的信心很難短期回歸,市場期待更多的積極政策以及穩需求、穩經濟措施出臺。
新京報記者 袁秀麗
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措施對我國營商環境有何影響?商務部回應中新網1月6日電 商務部6日召開2023年首場例行新聞發布會,會上有記者提問:中國美國商會等多家外國在華商會近日對中國的重新開放表示歡迎。隨著我國不斷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措施,商務部是否注意到外資企業對此的評價?這會對我國營商環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玨婷對此表示,近期,外資專班就新冠疫情防控“二十條”、“新十條”、實施“乙類乙管”等措施向有關外資企業和多家外國商協會開展了“一對一”走訪了解。中國主動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措施,受到了外資企業和在華外國商協會的普遍歡迎,表示優化措施“非常及時,令人振奮”,“解決了外籍人員來華的大難題”,使其“在華發展預期更加穩定”。不少外資企業表示,已經開始制定集團高層訪華日程,積極推動重啟相關項目,并尋求新的投資機會。
束玨婷表示,下一步,商務部將一如既往擴大外資市場準入,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加大外商投資合法權益保護力度,為外商來華投資創造更多便利條件,努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共享中國開放發展機遇。
渤海銀行與中興通訊續簽戰略合作協議 深度共推智慧金融建設2023年1月4日,渤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渤海銀行”)與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興通訊”)展開企業間銀企合作會談,并續簽戰略合作協議。渤海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李伏安和中興通訊黨委書記、董事長李自學攜雙方與會嘉賓出席簽約儀式,渤海銀行副行長靳超、中興通訊副總裁胡雪梅代表雙方簽署協議。
此次戰略合作協議的簽署,標志著雙方將在此前合作取得豐厚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長期有效的溝通合作機制,在國際業務、供應鏈融資、普惠金融、零售業務、投行業務以及金融科技方面展開深度戰略合作。
務實合作 共同把握數字化新機遇
早在2019年,渤海銀行就曾與中興通訊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以“開放公平、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市場主導”為四大合作原則,全面探索云計算、大數據在銀行的場景化應用和金融科技運營新模式,持續推進5G在金融行業應用落地,打造可向金融同業輸出的金融科技產品。
此次戰略合作協議則是渤海銀行與中興通訊合作歷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標志著雙方在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礎上,將開展更全面,更緊密的合作。中興通訊幾十年來始終將技術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第一驅動力,立足于“數字經濟筑路者”定位,在底層科技和產業賦能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產品方案和實踐經驗。
根據此次戰略合作協議,渤海銀行與中興通訊將充分發揮各自在金融和科技領域的優勢,加深科技創新、業務創新與場景化服務、業務運維創新、數據與咨詢等方面的合作。渤海銀行將依托在金融領域的產品優勢,在國際業務服務、供應鏈場景融資、資本市場領域、優化企業財務費用、個人零售財資管家等方面全方位為中興通訊及其上下游以及其員工提供專業的金融服務。中興通訊將根據渤海銀行的業務需求,充分發揮其在分布式數據庫、服務器存儲、IDC、云電腦、數據、5G網絡等領域的優勢,以創新的ICT科技,助力其推進科技和金融業務的深度融合,積極為其提供全面的“一攬子”解決方案,有效支撐渤海銀行業務發展及信息化應用。
渤海銀行董事長、黨委書記李伏安在會談中表示,該行以打造“最佳體驗現代財資管家”為戰略愿景,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為社會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務,近年來,數字化轉型給金融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前所未有的機遇。渤海銀行與中興通訊具有顯著的協同和互補潛力,中興通訊和中興通訊的上下游、乃至中興通訊的員工均可依托渤海銀行在金融領域的專業性實現財富穩健增值。此外,渤海銀行也在加速科技轉型,推進智慧金融工程,希望通過此次戰略合作,充分發揮雙方的行業資源和技術優勢,進一步加強科技賦能,推進合作早日開花結果。
中興通訊黨委書記、董事長李自學及執行副總裁李瑩在會談中表示,在面臨國際國內眾多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中興通訊依然取得了收入和毛利的穩步增長,實屬不易。并且持續加大研發的投入,進一步保障公司產品和方案的核心競爭力,為包括渤海銀行在內的眾多客戶提供最優質的服務。
在金融科技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渤海銀行與中興通訊將以此次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為契機,進一步推動雙方強強聯手、優勢互補,最大化發揮各自專業優勢,實現在金融與科技領域的共同發展。
關于渤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渤海銀行是《中國商業銀行法》2003年修訂以來,唯一一家全新成立同時也是唯一一家外資銀行參與發起設立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在12家同類銀行中最為年輕,具有顯著的后發優勢。近年來,渤海銀行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始終堅持經濟責任與社會責任相統一,主動響應國家號召讓利實體經濟,全面推進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并不斷加速向零售銀行、交易銀行、輕型銀行轉型,推進“四五”規劃轉型并取得良好成效,2022年上半年實現規模合理增長,資產質量保持持續穩定。伴隨整體業績企穩,渤海銀行的長期投資價值亦逐步顯現,在第二季度恒生指數系列檢討結果中,獲納入恒生綜合指數,標志該行成為港股市場具有代表性的優質資產標的之一。
(責任編輯:曹言言 HA008)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明輝國際(03828)發布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個月中期業績,收入約8.91億港元,同比增長49%;公司擁有人應占溢利約2810萬港元,而去年同期取得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約4690萬港元;每股盈利3.9港仙;擬派中期息每股1港仙。據悉,集團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個月的毛利同比增加75.9%至約1.98億港元。因集團采取多項措施(包括加強成本控制及加大高利潤率產品的銷售),毛利率較去年同期的18.9%上升3.4個百分點至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