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發爆雷,正邦科技一字跌停!退市風險驟增,公司稱壓力肯定有
正邦科技(002157.SZ)或將在不久的將來退市?
1月17日晚間,正邦科技發布公告稱,經公司財務部門測算,預計2022年度期末凈資產為負值。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2022年修訂)第9.3.1條第一款第(二)項的規定,因出現“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期末凈資產為負值,或追溯重述后最近一個會計年度期末凈資產為負值”的情形,公司可能被深交所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由此,正邦科技按照相關規定,在會計年度結束后一個月,披露公司股票交易可能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風險提示公告。
受利空消息影響,1月18日,正邦科技集合競價股價大跌,早盤一字跌停,報3.7元/股,股價跌至近5年低位。
去年,正邦科技因業績巨虧、斷糧風波、商票逾期、銀根吃緊等問題陷入重大風波。生豬行情不景氣,更讓正邦科技內外交困,被債權人申請破產重整。南昌中院在去年10月25日決定對正邦科技啟動預重整。
為期3個月的預重整期限即將到來,正邦科技也披露了最新進展。
1月17日晚間,正邦科技披露,1月11日,公司預重整臨時管理人上海市錦天城律師事務所、上海市錦天城(南昌)律師事務所以正邦科技資產較多、情況復雜,且預重整期間涉及春節假期,向南昌中院提交延長正邦科技預重整期限的申請。南昌中院最終決定延長正邦科技預重整期間至4月22日。
同日,正邦科技證券部人士接受時代財經采訪時表示,對于公司預重整,臨時管理人和正邦科技一直積極推進,但公司體量較大,債權人較多,債務較為復雜,所以法院決定再延期三個月梳理公司的情況,“我們最近還可能要出差”。
自宣告被申請預重整之日起,正邦科技多次披露預重整事項進展,并提示公司進入重整程序存在不確定性。
正邦科技稱,如果法院正式受理對公司的重整申請且重整順利實施完畢,將有利于改善公司的資產負債結構,推動公司回歸可持續發展軌道;但即使法院正式受理重整申請,后續仍然存在因重整失敗而被宣告破產并被實施破產清算的風險。如果公司因重整失敗而被宣告破產,則根據相關規定,公司股票將面臨被終止上市的風險。
正邦集團官網顯示,其最早在1996年成立江西正邦實業有限公司,主營畜禽飼料生產,慢慢發展成如今的全產業鏈養殖及農業產業化大型企業,子公司超700家,年產值突破1000億元,全球員工超70000人。
如若重整失敗、宣告破產,正邦科技這棵參天大樹所滋養的子公司以及合作的養殖戶將何去何從?
上述證券部人士表示,正邦科技的預重整是正邦科技這一家公司作為預重整的主體,與下面的子公司并不是完全掛鉤的關系,“比如正邦養殖作為正邦科技一級子公司,已經進入重整階段,它的重整是跟正邦科技的重整獨立開來,只要子公司的財務狀況能夠滿足其經營條件,是能夠持續經營下去的。”
2022年10月28日,正邦科技全資子公司江西正邦養殖有限公司(即上述所稱“正邦養殖”)收到南昌中院通知,法院裁定受理債權人文杰對正邦養殖的重整申請,并在12月20日裁定正邦養殖與紅安正邦養殖有限公司等9家正邦科技子公司進行實質合并重整,目前正是債權申報階段。
天眼查顯示,自2022年8月起,正邦科技作為被執行人,執行標的超過1.68億元。
“壓力肯定是有的,公司的主要精力一個是預重整,一個是生產經營的持續性。目前公司能夠持續經營,但確實面臨較大的債務壓力。”上述正邦科技證券部人士稱。
1月18日,時代財經致電上海市錦天城(南昌)律師事務所,律所還沒放假,但前臺工作人員以不接受采訪為由拒絕回復正邦科技相關問題。
此前,北京市煒衡(深圳)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破產業務委員會主任辛然接受時代財經采訪時表示,在公司預重整期間屆滿前或預重整工作完成后,會由臨時管理人向人民法院提交預重整工作報告,人民法院在收到預重整工作報告之日起十五日內裁定是否受理重整申請,裁定受理重整申請的,就會由預重整程序進入重整程序。
港股收評|恒指漲0.47% 手游股漲幅居前 心動公司漲超8%香港恒生指數收漲0.47%,恒生科技指數漲0.54%,博彩股、手游股漲幅居前,心動公司漲超8%,瑞風新能源漲超5%。在線教育、汽車板塊走低,新東方在線跌超8%。
外匯局:1月上半月外資凈買入境內股票、債券合計約126億美元來源:財聯社
財聯社1月18日訊,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就2022年外匯收支形勢答記者問。
王春英表示,近期境外投資者持續恢復對我國證券市場投資。據外匯局統計,2022年12月,境外投資者凈增持境內債券和股票分別為73億和84億美元。從最新的市場數據看,近期外資參與境內證券市場保持活躍,2023年1月上半月凈買入境內股票、債券合計約126億美元。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就2022年外匯收支形勢答記者問
日前,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了2022年12月及全年銀行結售匯和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數據。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就我國外匯收支狀況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1. 當前我國外匯收支形勢如何?有什么突出特點和新變化?
2022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應對超預期因素沖擊,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增強,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我國跨境資金流動全年總體均衡,主要特點如下:
第一,全年銀行結售匯和涉外收支均為順差,外匯市場供求保持基本平衡。2022年,銀行結售匯和銀行代客涉外收支順差規模分別為1073億和763億美元。近期,在內外部因素共同推動下,我國外匯市場運行更趨平穩,12月銀行結售匯和涉外收支均為順差,分別為70億和231億美元。綜合考慮其他供求因素,2022年我國外匯市場供求總體保持基本平衡。
第二,外匯市場預期總體平穩,市場交易理性有序。在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下,遠期和期權市場反映人民幣匯率預期的相關指標變動幅度可控,沒有出現持續較強的單邊走勢,說明市場主體匯率預期保持總體穩定,市場主體結售匯和涉外收支行為理性有序。市場主體結匯意愿基本平穩,總體保持“逢高結匯”的理性交易模式。2022年結匯率(即客戶向銀行賣出外匯與客戶涉外外匯收入之比)為67%,較2021年提升1個百分點。企業積極使用自有外匯對外支付,持匯意愿較為穩定。2022年11月末,企業、個人等市場主體的境內外匯存款余額6396億美元,較2021年末下降562億美元。
第三,貨物貿易、外商直接投資等資金流入發揮了穩定跨境資金流動的主導作用。2022年,我國貨物貿易跨境資金凈流入規模創歷史新高,較2021年增長45%,體現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韌性。外商直接投資資本金項下資金凈流入保持較高規模,顯著高于疫情前2019年水平;另據商務部統計,1-11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1781億美元,同比增長12%,說明我國經濟發展前景以及巨大消費市場對外資吸引力仍然較強。
第四,近期境外投資者持續恢復對我國證券市場投資。據外匯局統計,2022年12月,境外投資者凈增持境內債券和股票分別為73億和84億美元。從最新的市場數據看,近期外資參與境內證券市場保持活躍,2023年1月上半月凈買入境內股票、債券合計約126億美元。
2. 2022年,我國外匯收支形勢在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下保持總體穩定,您認為主要原因是什么?
2022年,受主要經濟體“高通脹”“緊貨幣”等多重因素影響,國際金融市場劇烈震蕩,全球股票和債券指數大幅下跌,美元指數創二十年新高,歐元、日元、英鎊等主要國際貨幣相繼創下近二三十年來新低。我國外匯市場運行總體經受住了考驗,人民幣匯率在全球主要貨幣中表現相對穩健,我國跨境資金流動更趨均衡,這主要得益于兩大支撐因素,表現為兩個“韌性增強”。
一方面,國內經濟尤其是涉外經濟發展韌性增強,國際收支穩健運行得到有力保障。**首先,經常賬戶、直接投資等基礎性國際收支順差發揮了穩定跨境資金流動的主導作用。2022年前三季度,我國經常賬戶順差3107億美元,為歷年同期最高值,與同期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為2.4%,處于合理均衡區間;同時外商直接投資保持凈流入,體現了我國在產業鏈供應鏈、全國統一大市場等方面的優勢,也顯示了穩外貿穩外資等政策舉措效果。其次**,外債結構總體優化,風險總體可控。近年來外債債務類型結構、幣種結構以及期限結構都有所優化,存貸款等傳統融資型外債調整幅度相對平穩。
另一方面,外匯市場韌性增強,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得到較大提升。**一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不斷完善,匯率彈性逐步增強,有助于及時釋放外部壓力,調節國際收支的自動穩定器作用更加明顯。二是人民幣在跨境使用中的占比不斷提升,有助于降低跨境交易的貨幣錯配風險。2022年,人民幣收支在我國跨境收支中的占比接近50%,較2016年提升20多個百分點。三是**市場主體主動管理匯率風險,更多開展套期保值操作,對匯率波動的適應性明顯增強。2022年,企業外匯套保比例為24%,較2016年提升11個百分點。此外,外匯市場“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管理框架不斷完善,為跨境資金平穩流動、外匯市場理性交易提供良性健康的市場環境。
3. 請問您如何看待2023年我國外匯收支形勢?
展望2023年,外部環境仍存在不確定性因素,但國內經濟有望總體回升,我國外匯市場有基礎、有條件保持平穩運行,跨境資金流動將更加穩定。
國內經濟基本面是穩定我國跨境資金流動的決定性因素。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隨著優化疫情防控、穩經濟增長等各項政策效果持續顯現,2023年我國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主要國際組織等機構的最新預測數據顯示,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大環境下,我國可能成為唯一呈現經濟增速回升的主要經濟體。同時,我國堅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提高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水平,加大吸引外資力度,也將繼續為跨境資金流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此外,近期主要發達經濟體通脹數據回落,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貨幣政策緊縮節奏可能有所放緩,相關溢出影響將邊際減弱。
2023年我國跨境資金流動主要影響渠道有望更趨平穩。一方面,經常賬戶將保持合理規模順差,繼續處于均衡區間。貨物貿易項下,隨著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現,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基礎將更加堅實,同時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區域貿易合作的持續推進也有助于提升貨物貿易產品競爭力、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及發展跨境貿易新業態,我國貨物貿易有望保持較高規模順差。服務貿易項下,近年來我國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生產性服務貿易尤其是計算機信息服務、商業服務等新興服務業快速發展,將帶動相關服務貿易出口增長。另一方面,資本項下跨境資金流動有望更加穩定。外商來華直接投資保持穩步發展,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繼續合理有序,直接投資將總體延續順差格局。近年來我國外債結構優化,企業跨境融資波動性降低,未來仍會延續平穩走勢。在我國經濟增速企穩回升、人民幣資產吸引力增強,以及人民幣資產避險屬性凸顯等因素支撐下,外資將繼續穩步投資我國證券市場。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預計,本季度全球石油市場將陷入供應過剩,同時下調需求前景,上調非OPEC供應預估。根據OPEC的最新月度報告,其將第三季度原油產量預測下調124萬桶/天,至2,827萬桶/天。這比OPEC 13個成員國7月的產量低了約57萬桶/天。OPEC位于維也納的研究部門將本季度全球原油需求預期下調72萬桶/天,同時上調非OPEC供應預期52萬桶/天。預計本季度原油消費均值為9993萬桶/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