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連長興島恒力重工產業園運營儀式隆重舉行
打造世界一流綠色船舶建造及高端裝備制造基地
1月28日,春節后的第一個工作日,位于大連長興島的恒力重工產業園隆重舉行運營儀式,標志著沉寂十年之久的閑置資產正式走進嶄新春天,恒力重工向著打造世界一流綠色船舶建造及高端裝備制造基地的目標,邁出里程碑式的一步,同時也意味著恒力集團在新時代東北振興中再落關鍵一子,在深耕實體經濟中再迎新的跨越。
遼寧省委副書記、大連市委書記胡玉亭在儀式上宣布恒力重工產業園正式運營。
市委常委、秘書長李海洋,大連海關關長居峰,遼寧海事局局長李信標出席儀式。長興島經濟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趙東,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秘書長李彥慶,恒力集團董事長、總裁陳建華,以及恒力重工集團合作企業代表分別致辭。省市有關領導以及恒力上下游合作伙伴代表參加活動。
陳建華董事長感慨地表示,今年是恒力來到大連長興島的第13年,恒力重工產業園的正式運營既是2023年開局“第一棒”,也是新春“開門紅”,開啟了恒力在長興島“二次創業”的新征程,也迎來了石油化工和高端臨海裝備制造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新局面。
陳建華董事長感謝多年來黨對民營企業的關懷和國家的好政策,感謝省市區各級黨委、政府及各部門的鼎力支持,他認為在爭分奪秒“拼經濟”的征途中,實干,才是最有力的表態,恒力始終心懷感恩,持續將這份感激之情轉化為干事創業的動力。
恒力希望與行業同仁、合作伙伴攜手共進,斗志昂揚干起來,凝心聚力動起來,以最高標準、最嚴要求、最快速度建設世界一流綠色船舶建造及高端裝備制造基地,合力推動行業進步,促進更低碳、更環保、更綠色的發展,為大連提前挺進“萬億GDP城市”努力奮斗,為建設制造強國、海洋強國不懈奮斗!筑夢深藍,一起向海,向未來!
去年7月,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盤活存量資產、擴大有效投資的有關要求,進一步積極響應大連市委市政府的戰略號召,恒力集團迎難而上挺進高端臨海裝備制造業,特別成立恒力重工集團,并耗資21.1億元成功收購STX(大連)資產,以盤活存量資產為突破口,以新增180億元有效投資為保障,充分利用其先進的產業鏈和管理理念等優勢,調動多年積累的國內外高精尖人才和產業資源,致力打造世界一流綠色船舶建造及高端裝備制造基地。
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要沖刺。各級職能部門靠前服務,一個星期時間完成項目全部資產手續辦理,提前37天完成全部交割工作,各項證照辦理擲地有聲。
交割以來,恒力重工多措并舉、爭分奪秒。一方面,著眼全球招募專業化人才,組建國際化運營團隊;同時,大刀闊斧進行廠容、廠貌及關鍵生產線修復。25天,裝備制造板塊投產; 52天,精密鑄造板塊投產;150天,園區面貌煥然一新,今天正式運營。恒力速度與大連效率、長興島活力再次有機融合的同時,為后疫情時代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按下“快進鍵”。
恒力集團始建于1994年,是以煉油、石化、聚酯新材料和紡織全產業鏈發展的國際型企業,目前在蘇州、大連、宿遷、南通、營口、瀘州、惠州、貴陽等地建有生產基地,員工17萬余人。集團現位列世界500強第75位、中國企業500強第24位。2010年,為響應東北振興戰略號召,形成“從一滴油到一匹布”全產業鏈發展,恒力集團入駐國家七大石化產業基地之一的大連長興島,累計投資2200億元建設恒力(大連長興島)產業園,圍繞建設“最安全、最環保,內在優、外在美”的世界一流石化園區目標,已高質量建成1200萬噸/年PTA、450萬噸/年芳烴、150萬噸/年乙烯等項目,創造了多項行業之“最”。
恒力重工產業園的正式運營,是黨的二十大之后恒力集團第一個投產運營的產業園,影響深遠,意義重大,集團產業發展實現了從縱向延伸到橫向補強,全面迎來石油化工生產和高端臨海裝備制造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新局面。恒力將延續“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理念,匯聚世界級人才,整合產業鏈資源,引入精細化管理,重點建設造船、海洋工程、發動機、裝備制造、精密鑄造、綠色建材六大板塊,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綠色船舶建造及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基地。
儀式上還進行了合作簽約活動,恒力重工與國內外知名供應商、技術機構、設計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涵蓋了發動機、鋼板供應、智能船型開發等多個領域;與船東簽訂首批船舶建造訂單。
員工參加公司團建受傷未被認定工傷,海淀法院責令人保局重新處理新京報訊(記者 薄其雨)員工朱先生在參加公司團建過程中摔傷,人保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審查后認為摔傷與工作無關,不認定為工傷。朱先生不服,將人保局起訴至法院。1月28日,新京報記者從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海淀法院”)獲悉,近日,海淀法院判決撤銷人保局作出的不予認定工傷決定。
原告朱先生訴稱,他所在的公司組織員工前往古北水鎮景區。游覽過程中他不慎摔傷,導致右腳骨折。被告人保局認為原告受傷不在工作期間、不在工作崗位且與工作無關,所以作出不予認定工傷的決定。
但朱先生表示,該項活動是公司多年來延續的年度工作安排,且所有外出費用均由公司承擔。朱先生受傷當天是星期五,是正常的工作日,且正常記錄考勤并計算工資,可以說明此次外出屬于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的延續,應當認定為工傷。
海淀法院經審理認為,該團建活動由公司組織并承擔經費,是職工的一項福利待遇,并不脫離職工身份而單獨存在。因此,上述活動與工作有本質聯系,是一項正常工作安排。所以,朱先生參加上述活動屬于因工外出。同時,朱先生受傷地點位于古北水鎮景區內,并非其違反公司安排、自行參加的其他活動,因此朱先生屬于因工作原因受到傷害。綜上,該情況屬于《工傷保險條例》中規定的因工外出期間,因工作原因受傷的情形,亦符合《工傷保險條例》確立的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促進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的工傷認定及工傷保險原則。
海淀法院認定,人保局關于朱先生的不予認定工傷決定不符合《工傷保險條例》相關規定,法院應予糾正。最終,法院判決撤銷人保局作出的不予認定工傷決定,并責令其于本判決生效后的法定期限內對朱先生的工傷認定申請重新作出處理。宣判后,雙方當事人均未上訴。
編輯 彭沖 校對 吳興發
春運以來浦東機場出入境客流超28萬人次 昨日迎客流峰值春運以來,上海浦東機場出入境客流已超28萬人次。
澎湃新聞記者從上海邊檢獲悉,截至1月27日上海機場邊檢站累計查驗出入境人員超28萬人次,日均1.4萬人次。其中1月27日出入境人員近1.9萬人次,迎來客流峰值,約為政策調整前的4倍。
春節期間出境旅游增長態勢明顯。節前,浦東國際機場往返港澳臺、東南亞、歐洲等地區航線逐步復航增開,進出港客運航班日均達80架次,比去年12月翻番。
春節假日七天,上海機場移民管理警察累計查驗出入境人員10.5萬人次,同比增長150%,查驗出入境客運航班587架次,同比增長160%。與往年不同的是,以旅游為主的出入境旅客增加明顯,有2萬余名內地居民走出國門、出境旅游,占到總數的四分之一,中國澳門、泰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和美國等五個地區成為熱門出境游目的地。其次探親、就業、商務的旅客也有所增加,各占10%左右。
春運以來,上海機場邊檢站已為符合條件的45名外籍旅客簽發144小時過境免簽臨時入境許可,深受外籍旅客的認可和青睞。
明輝國際(03828)發布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個月中期業績,收入約8.91億港元,同比增長49%;公司擁有人應占溢利約2810萬港元,而去年同期取得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約4690萬港元;每股盈利3.9港仙;擬派中期息每股1港仙。據悉,集團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個月的毛利同比增加75.9%至約1.98億港元。因集團采取多項措施(包括加強成本控制及加大高利潤率產品的銷售),毛利率較去年同期的18.9%上升3.4個百分點至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