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政治局上月末召開會議,提出加快推進充電樁等設施建設。國常會近日強調,要聚焦制約新能源汽車下鄉的突出瓶頸,適度超前建設充電基礎設施。
中國充電聯盟11日發布數據顯示,4月公共充電樁數量比3月增加6.7萬臺,同比增長52.0%。截至2023年4月,聯盟內成員單位總計上報公共充電樁202.5萬臺,其中直流充電樁85.5萬臺、交流充電樁116.9萬臺。從2022年5月到2023年4月,月均新增公共充電樁約5.8萬臺。
二級市場上,國內充電樁核心部件制造商、20KW汽車充電模塊試生產的英可瑞最近三個交易日股價累計最大漲幅39.52%;國內充電模塊領先者通合科技4月25日迄今股價累計最大漲幅73.15%,今年以來累計最大漲幅135.17%。
中信建投許琳等人4月24日研報表示,預計2023年將是充電樁銷量高增之年,預計2022、25年全球公用充電樁增量達88、300.8萬個,復合增速51%。高壓快充+大電流水冷技術帶動充電模塊、充電槍/線等核心零部件價值量上升。
中信證券袁健聰等人5月10日研報指出,受益于充電樁建設加速及大功率趨勢,充電模塊有望迎來量利齊升。從需求量角度看,預計直流樁在充電樁建設中的占比以及單樁充電功率將進一步提升,進而提升充電模塊的需求量。從盈利角度看,目前充電模塊單W價格已趨于穩定,產品從此前主流的15/20kW向30/40kW發展,帶來單品價值量和毛利率的提升。
據了解,充電模塊是直流充電樁最核心的部件,直接影響充電效率和充電安全,被業內譽為直流充電設備的“心臟”。從成本角度看,中信證券袁健聰等人在2月13日的研報中指出,在直流充電樁所需元器件構成中,充電模塊成本占比最高,約達50%。
袁健聰等人表示,預計到2025年中國充電模塊市場增量達1808億W,2021-2025年CAGR達65%。目前行業充電模塊均價在0.12元/W左右,據此預測,2025年中國充電模塊市場空間約217億元。
在充電樁產業鏈的上游,以充電模塊為核心的零部件生產制造,代表企業有通合科技、歐陸通等。
從充電模塊及設備產業鏈來看,上游是生產設備零部件,充電模塊應用于直流充電設備;中游是充電樁及其他充電設備生產商,包括直流充電設備生產商和交流充電設備生產商;下游是運營服務商及終端客戶,包括換電站、充電站、新能源汽車廠商及配套運營服務商。
競爭格局方面,東吳證券曾朵紅在4月27日研報中表示,由于充電模塊的生產技術要求較高且具備通信要求,目前主要以具備一定技術積累的充電模塊供應商(英飛源、華為、中興等電力電源或通訊電源企業)生產,但隨著充電模塊價格逐漸下降,疊加大功率、智能化、網絡平臺化的發展趨勢,充電樁廠商逐步進入充電模塊生產環節,逐步實現充電模塊的自產自研(如特銳德旗下子公司特來電、中恒電氣等)。目前充電模塊市占率前五的企業包括英飛源、特來電、永聯、英可瑞、中興,CR5超70%。
據財聯社不完全統計,在充電模塊領域有所布局的A股上市公司包括通合科技、歐陸通、盛弘股份、英可瑞和麥格米特等,具體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