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比超過50%,但住院量占比仍不足兩成,這是當前基層醫療的一個現狀。
今年以來,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地方層面,都在加快推進基層醫療建設。
按照國家衛健委2021年印發的《“千縣工程”縣醫院綜合能力提升工作方(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國至少1000家縣醫院達到三級醫院醫療服務能力水平,發揮縣域醫療中心作用,為實現一般病在市縣解決打下堅實基礎。
而當前,“強基層”哪些難題待解決?
“強基層”迫在眉睫
今年2月份,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鄉村醫療衛生體系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出加快縣域優質醫療衛生資源擴容和均衡布局,推動重心下移、資源下沉,健全適應鄉村特點、優質高效的鄉村醫療衛生體系。
多地正加快推進基層醫療建設。
今年1月份,廣東省委省政府印發的《關于推進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要鞏固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底。深入實施新一輪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計劃,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檔升級,把鄉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全局統籌推進,打造一批服務能力達到國家推薦標準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
5月31日,江蘇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江蘇省基層衛生條例》,將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這是全國省級層面首部聚焦基層衛生的地方性法規,條例圍繞基層衛生是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網底、居民健康“守門人”的定位,規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免費向轄區內公民提供居民健康檔案管理、健康教育等服務。
當前,強基層的緊迫性在哪?
近日,在第三屆中國(廣東)衛生健康發展大會暨廣東醫改創新典型發布會上,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廣東省醫改專家庫成員黃奕祥表示,40年來,全國衛生總費用處于持續增加狀態,增速遠遠超過GDP的增長,2021年人均衛生總費用為5348.1元,全國衛生總費用初步推算為7.56萬億元,占GDP比例為6.5%。醫療衛生投入如此大,但效率仍有待提升,要改變這種局面的話,整個衛生服務體系與政策、診斷治療體系要從以大醫院和疾病為中心轉向以基層和健康為中心。
我國城鄉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差距較大,優質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較為薄弱。黃奕祥表示,當前縣域及以下醫療機構在行業競爭中仍處于絕對劣勢地位。他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國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比從2015年的逾56%下降至2021年的50.2%,國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住院量占比從2015年的19.2%下降至2021年的14.5%。
多舉措補短板
建設縣域緊密型醫共體被視為是解決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看病遠”問題的有效途徑。
縣域醫療共同體是指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基礎,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分工協作、三級聯動的縣域醫療服務體系。
2019年,國家衛健委在全國啟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工作。今年全國基層衛生健康工作要點之一,是要推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由試點階段轉入全面推進階段。以省為單位部署開展,2023年達到緊密型標準的縣(市、涉農區)比例不低于60%。
在第三屆中國(廣東)衛生健康發展大會暨廣東醫改創新典型發布會上,廣東省衛健委基層健康處處長吳景贈表示,廣東省已將縣域醫共體建設當作重點工作來抓,同時也將這塊建設成效納入醫改考核、鄉村振興考核內容。
“我們調研的時候就發現縣域醫共體做得好的,其村衛生站就發展得很好,同時鄉鎮衛生院也發展得很好,而縣域醫共體做得不好,鄉鎮衛生院業務也做得不好,所以我們認準的路子要堅決地走下去。”吳景贈說。
然而,縣域醫共體的建設并不容易。中關村華醫移動醫療技術創新研究院、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曾共同發布的《醫療藍皮書:中國縣域醫共體發展報告(2021)》中指出,各地在探索和嘗試建立緊密型醫共體的路徑和方式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共性的難題。這些難題主要是:群眾到基層醫療機構就診意愿低,基層醫療機構技術水平差,用藥范圍過窄,醫保政策的引導作用不足;缺乏嚴格統一的轉診規范,利益共同體難以形成;醫療機構間分工協作機制不明確,聯動機制難以形成,出現了一定的“虹吸”現象;公衛及衛健委職能弱化;信息化建設滯后、信息壁壘問題突出等等,這些問題都在不同程度上對醫共體乃至分級診療制度的建設和發展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影響。
如何彌補縣域醫共體建設短板?
在上述論壇上,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黨委書記田軍章表示,縣級的醫共體支撐的能力要得到增強,需要持續推進醫聯體內合理就醫、建設分級診療。而三甲醫院對縣域醫共體的幫扶,也不是派人、派物,而是要利用信息化和智能化作紐帶,把專家的服務長期留在基層,這才是新型醫聯體、醫共體要做的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的建設,也要以縣的龍頭醫院為基礎,把互聯網智能醫療作為紐帶,與上級醫院聯系起來。三甲醫院助力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的建設目標,最終是實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
凱普醫檢市場總監方榮峰表示,縣域醫共體發展的驅動因素主要有三個,政府、患者、醫院,患者方面,對優質醫療資源的需求不斷增長;醫院方面,縣域醫療水平有限,大量患者涌入省市級大型醫院,嚴重擠壓了縣級醫療生存空間;政府方面,政府以“大病不出縣”為目標,出臺了諸多涉及縣域醫共體的政策,推動縣域整體醫療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在方榮峰看來,要快速啟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首先要建設緊密型區域檢驗或病理診斷中心,通過分子平臺逐步延伸全專業服務能力,實現醫技能力下沉;其次是臨床醫生下基層坐診或者遠程問診,實現臨床能力下沉,之后是再到法人整合階段,變成“一家人”實現分級診療。
據介紹,近年來,凱普生物也通過與多地政府及醫院合作共建醫學實驗室,包括打造梅州地貧防控模式、佛山耳聾基因防控模式、潮州出生缺陷防控模式等,推動醫共體區域檢驗中心實際解決當地醫療難題。
黃奕祥表示,縣域醫共體的建設,不能把所有的希望只放在“醫共體”搭建上,仍需要投入其他資源保障,核心是建立利益共享機制。“例如三甲醫院到基層組團式幫扶,想要有可持續性,優化資源配置的同時也一定要實現利益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