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脈對稱地分布于人體的兩側,分別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內側或外側,每一經脈分別屬于一個臟或一個腑。手經行于上肢,足經行于下肢;陰經行于四肢內側,屬臟,陽經行于四肢外側,屬腑。
十二經脈分布在人體內外,經脈中的氣血是循環貫注的,即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足厥陰肝經,再傳至手太陰肺經,首尾相貫,如環無端。而且與前后正中的督脈和任脈也相通。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也就是營氣的運行順序。
絡脈
絡脈亦稱別絡,也是從經脈分出的支脈,大多分布于體表。別絡有十五條,即十二經脈各有一條,加上任脈、督脈的絡脈和脾之大絡。另外,如再加上胃之大絡,也可稱為十六別絡。從別絡分出的細小絡脈稱為“孫絡”,分布在皮膚表面的細微絡脈稱為“浮絡”。十五絡脈對全身無數細小絡脈起著主導作用,它的主要作用是加強表里經脈之間在體表的聯系,滲注氣血于體表。這種有機配合,相互聯系,主要是依靠經絡的溝通、聯絡作用實現的。
足太陽經筋:起于足小趾,向上結于外踝,斜上結于膝部,在下者沿外踝結于足跟,向上沿跟腱結于腘部,其分支結于小腿肚(腨外),上向腘內則,與腘部另支合并上行結于臀部,向上挾脊到達項部;分支入結入舌根;直行者結于枕骨,上行至頭頂,從額部下,結于鼻;分支形成“目上網”(即上瞼),向下結于鼻旁,背部的分支從腋行外側結于肩髃;三焦經起于無名指末端,沿小指與無名指之間上行,經過手背、手臂到達肩部,在大椎穴(低頭時可以在后頸部摸到一塊隆起的骨頭,下方的凹陷中即是)與督脈會合后轉向前下進入胸腔,廣泛分布在胸腔和腹腔。一支進入腋下,向上出缺盆出,上方結于耳行乳突(完骨)。又有分支從缺盆出,斜上結于鼻旁。
足少陽經筋:起于足小趾的下邊,同足太陽經筋并斜行內踝下方,結于足跟,與足太陽經筋會合,向上結于脛骨內踝下,同足太陰經筋一起向上,沿大腿內側,結于陰0部,沿脊里,挾膂,向上至項,結于枕骨,與足太陽經會合。